首页>新闻中心>观点评论

从全国两会看2023年经济形势—— 我国为何能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2023-03-22 10:15: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樊三彩 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为5%左右。“2023年,我国经济会出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可以实现预期增长目标。”两会后,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分析认为,从长期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突出表现在产业链供应链完整齐全,科技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数字经济、绿色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新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增强。从短期看,疫情防控的优化效应、2022年低基数效应、宏观调控政策叠加效应有利于拉动经济。
  祝宝良围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关注哪些问题、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如何实现经济增速目标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今年需关注哪些问题?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这三重压力及其产生的原因仍是今后一段时间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祝宝良强调。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过去3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4.5%,需求不足成为中国经济运行最主要的矛盾。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特别是房地产、民营教育、平台经济3个吸纳年轻人就业多的行业收缩较快。
  “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下行风险,居民购房进入观望阶段,改善型需求释放面临较大障碍。同时,房地产企业融资难问题仍将持续,‘销售弱—回款难—拿地意愿不足—新开工降速—房地产投资回落’的循环尚未打破。”祝宝良特别强调。同时,他认为,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不高,工业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因而近两年的制造业投资高增长也难以持续。
  市场主体预期转弱。祝宝良认为,国内外两方面因素均对市场主体预期产生影响。
  就国内而言,连续3年疫情冲击,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处于高位,日常防疫刚性开支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压力较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大一些。
  国外层面,疫情和地缘政治因素导致世界出现去全球化浪潮。美国也通过“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小院高墙”等打压遏制我国,导致出现“卡脖子”的事情,影响一些企业的信心。“我国提出‘双循环’战略,统筹发展与安全,科技创新要实行新型举国体制和自立自强等,这让海外投资者产生一些疑虑,认为中国要调整甚至放弃对外开放政策。这是走入了理解的误区。”祝宝良表示。
  局部金融风险和地方财政平衡压力加大。祝宝良指出,当前,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逐步暴露。“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部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特别是村镇银行在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水平、公司治理等方面面临突出问题,部分村镇银行已无法兑付,其风险暴露不仅影响金融稳定,还会影响社会稳定。”他说。同时,由于经济增速低于预期目标,土地出让金大幅下滑,基本民生支出刚性增长,疫情防控加大了地方财政支出,导致部分地方财政平衡压力加大,债务风险开始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转移。
  2023年世界经济会如何发展?
  “受乌克兰危机、通货膨胀超预期和美国等主要国家宏观政策快速收紧等多重因素冲击,世界经济正面临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高企的双重压力,出现滞胀局面,占全球经济1/3左右的国家(经济体)将在2023年发生经济萎缩。”祝宝良认为。
  2023年1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9%左右,比2022年下降0.5个百分点。祝宝良分析道,美国的货币政策收缩将导致美国经济2023年增速降至1%以下;受能源危机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速将降至0.5%以下;过度依赖能源进口、外资流入的中低收入国家将陷入债务困境。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同时,全球通胀压力比预期的更广泛、更持久。祝宝良指出:“国际市场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仍处于高位,部分国家面临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数据显示,全球贸易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失去增长动能,预计2023年增速将大幅下降。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3年世界贸易量增长2%左右,比2022年低约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美国对我国遏制围堵加强。近期,美国召开美欧贸易技术理事会,在贸易、半导体、能源技术、技术标准、人才培养等领域制定排他性政策,推动产业链转出中国,迟滞我国产业链提升。“我国面临外需收缩、短期资本外流的压力。”祝宝良表示,中美博弈会导致我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难以发挥,科技创新成本上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不过,他同时指出:“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一些国家经济出现困难,也有利于我国走出去进行资源、能源、技术合作,吸引高载能、高技术行业的外商企业投资我国。”
  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祝宝良强调,我国要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趋利避害,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参与国际大循环,为全球经济治理和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2023年我国经济缘何能实现预期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各级政府换届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确定年度经济增速目标,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我国现实的需要和可能。”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祝宝良认为我国经济能够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速目标考虑了需要。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要维持5.5%左右的失业率,需要经济增长5%左右。第二,经济增速目标实现有可能性。经济增长高低主要由潜在经济水平决定。尽管疫情暴发拉低了我国的潜在经济水平,但我国物质技术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创业创新活跃,国内经济研究机构普遍认为,我国经济的潜在水平为5%~5.5%。第三,经济增速目标有可行性。从目前看,三大效应会拉动2023年经济回升,分别是疫情防控的优化效应、2022年的低基数效应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叠加效应。
  与此同时,陈宝良具体分析了以下几方面情况。
  居民消费增速提高。进入后疫情时期后,我国生产生活逐步回归常态,消费场景再现,消费将出现明显反弹。通过分析疫情后美国、日本及欧洲、东亚各地消费复苏情况,祝宝良总结道,疫情后,商品和服务消费均会出现较快回升,特别是服务消费恢复会更快。“但连续3年疫情影响,我国部分居民收入减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边际消费倾向很难超过疫情前水平,总体消费增长仍然相对缓慢。”他预计,“消费市场将延续高档消费增势较好、中低档消费修复偏慢、服务消费回升的局面。”
  投资总体保持平稳。祝宝良认为,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会继续维持高位。“2022年6月以来,各级政府加快推进基建项目审批,政策性银行的开发性金融工具、社会资金与政府专项债结合,大大增加了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基建实物工作量从2022年第三季度加快形成,并对2023年的基建投资形成支撑。”他说。
  祝宝良认为,在2022年低基数下,2023年房地产销售、投资会止跌企稳。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确保房地产平稳发展。为提供足够流动性,满足行业合理需求,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通过适度放宽参与条件、修改竞拍规则、推出更多优质地块等方式在土地供应方面给予房地产企业更多利润空间,鼓励企业拿地。这些政策对改善购房者预期、稳定房地产需求有积极作用。”祝宝良同时表示,2021年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调整房地产相关政策,通过调降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例、松绑限售限购政策等支持居民住房贷款需求。
  出口明显回落。“2023年,世界经济减慢会对我国的出口带来较大冲击,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对我国出口的提振作用有限。”祝宝良分析指出,各国恢复正常生产后,一些订单流出我国。同时,各国内顾倾向加剧,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布局将从注重成本转向更加注重安全和效率,产业链供应链趋于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部分产业流出我国。
  “2023年,我国出口额按美元计算可能出现零增长。”祝宝良表示,目前,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高位,我国进口会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增加,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应减小。
  通胀继续温和上升。祝宝良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全球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结构性的混合型通胀,难以靠紧缩政策得到快速治理,因而全球通胀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不过,美联储缩减购债、急剧加息,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转向紧缩,有利于稳定全球通胀预期,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缩小。
  从国内看,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我国的服务消费将较快恢复,服务价格会有所上升。但我国货币政策仍处于常态化,基本管住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态势尚未改变,也不会出现工资物价联动的局面。”祝宝良表示。此外,2022年价格翘尾对2023年的影响很小,我国通胀水平基本温和,工业品出厂价格还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就业基本稳定。“为应对疫情对就业的冲击,我国将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援企稳岗,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祝宝良预计,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会超过1200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5%左右。同时,基建投资带来的乘数效应对相关产业链和就业的带动作用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速会同步提高。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