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观点评论

新型工业化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论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点及趋势

2023-04-20 10:16:00

何立胜
  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变革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在要求,新科技向各产业、各领域广泛渗透融合、促进产业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也不同于以往传统工业化道路,蕴含着新内涵、新特点、新要求。
  新型工业化具有强大的
  包容性、生命力和延展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概念,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新型工业化这一概念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多次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些论述表明,新型工业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生命力和延展性。
  新型工业化具备
  融合性、协同性、创新性三大特点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乃至新能源变革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正在促使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新一代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技术,向各产业、各领域传播、渗透、融合,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运行与工业化的模式,形成了新型工业化的新特点。
  融合性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新型工业化的融合性主要表现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互融合互动、一体化发展。宏观层面,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为特征的工业信息化、智能化道路;中观层面,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与经济增长点;微观层面,智能化生产模式正成为制造企业发展新趋势,个性化定制更加普及,需求引导生产制造成为基本模式。
  此外,新型工业化的融合性还表现为新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融合发展。工业需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协同性既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点,又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新型工业化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融合互动、协同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要求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成为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的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需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与反哺作用、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走产业之间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之路,走城乡互动协同发展之路。
  创新性既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点,又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加快重塑竞争新优势,离不开更强的创新能力、更高的创新效率。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与基础研究、基因与生物技术、深空深地深海技术等新的增长引擎,持续增强基础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推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培育出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新型工业化的五大要求及趋势
  新型工业化是以新一轮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工业化。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技术发展已经实现了多次历史性、革命性跨越。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时代,生产技术以蒸汽动力、机械生产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时代,生产技术以内燃机动力、电气化技术为主;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化时代,生产技术以自动化为主;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时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断成熟。从长期来看,科技创新带来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又是新型工业化的动力。索洛(Solow)增长模型认为,投资的边际回报会下降,从长期来看,只有技术进步是增长的来源。以罗默(Romer)为代表的内生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看成经济系统内生的,是创新经济活动的结果,需要研发投入、人力资源培育、生产性资本投入,经济增长更需要技术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构建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体系,着力提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产业、创新、人才、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支持。我国新型工业化需要紧跟新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的生产技术,推动总体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从引进、模仿、追赶、局部先进到全面领先或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为抢占竞争先机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世界各国纷纷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对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投资持续增加,创新投入呈现向数字化部门倾斜之势,推动经济活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新型工业化是以制造业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工业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家所制造的商品越复杂、制造工艺越先进,就越能发展更新兴和更先进的产业,国家就越繁荣。推进新型工业化,意味着要促进中国制造业步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对“卡脖子”核心技术、核心元器件、核心材料进行攻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型工业化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应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现质量强国。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需要加快重塑竞争新优势,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创新实施机制和组织模式,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鼓励自由探索,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努力夯实基础研究基底。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强国一定是质量强国,必须向质量要竞争力。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由大到强的转变发展实践表明,经济规模从小到大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由大到强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和消费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必须实现质量变革,以质量提升“对冲”速度下降,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人力资本要红利,在提高经济密度、投入产出的效率上下功夫;必须实现效率变革,以效率变革“对冲”成本上升,优化升级要素结构,在提升配置资源能力、提升要素效率上下功夫;必须实现动力变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增强创新能力、打造创新策源地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使增长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新型工业化是拥有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业化。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市场主体活动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这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要协调处理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发挥国内消费、国际市场对新型工业化的引导作用,处理好面向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关系,在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因地制宜汲取中国新型工业化需要的技术、资本、资源和人才。无论是从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还是从单个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角度看,定标准、增专利、强品牌、提质量、扩市场、增效益,均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推动工业竞争从以往的单纯价格竞争,转向标准竞争、专利竞争、品牌竞争、质量竞争、市场范围竞争和增值效益竞争。
  新型工业化是以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生态化道路。绿色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新型工业化的自然理念;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内生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逻辑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战略、美丽中国战略,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求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新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融合发展的道路,意味着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约束作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意味着要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工业化,以低碳化约束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低碳化。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
  链接
  大咖共话新型工业化
  孔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3月31日召开的以“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使命”为主题的2023年赛迪论坛上,与会大咖围绕新型工业化各抒己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必须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转变发展方式,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成效,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工信部原副部长、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
  中国式的工业现代化就是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主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能走欧美一些国家产业结构体系“脱实向虚”的路子。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意味着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要动员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投入强国建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保持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同时,要塑造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将核心技术能力留在国内,稳定和扩大制造业产品出口,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途径。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
  数据要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的核心,必须参与到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升级中,这是新型工业化最核心的内涵。对于平台企业,数据应在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组合中成为核心竞争力;对于实体企业,数据已充分成为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组合的力量;对于数据企业,现在的核心是要找到数据与企业外部生产要素组合的方式。
  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
  数字经济的下半场应是和实体经济相融合的,特别是和制造业相融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阶段。要致力于推动工业云平台、数字工业云平台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整合上链。加快形成创新链、供应链、服务链三链一体化治理新模式,打造区域和行业的数字产业集群,实现数字经济向更新阶段发展。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