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大体上经历了7次大的调整,基本上10年左右就出现一次周期性调整。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每次国民经济调整对钢铁工业的影响和后续的发展都是巨大的。
1963年—1965年国民经济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0年—1952年3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和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我国各条战线取得辉煌成绩,尤其是钢铁工业得到快速发展。1957年,我国钢产量达到535万吨,远远超过1949年15.8万吨的产量。这一时期钢铁工业快速发展,满足和支撑了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进入“二五”计划开始的1958年,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取得的成就,党中央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引发了1958年—1960年的全国“大跃进”,尤其是工业“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1958年中国钢产量实现1070万吨计划目标,达到1108万吨(后经核算实际生产合格钢800万吨),到1960年钢产量达到1866万吨,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自1961年开始,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国民经济的大调整。在调整中,许多基建项目停建,尤其是钢铁工业,关闭了当时为追求高产量建设的土法、洋法小高炉和炼钢的小转炉、小电炉,钢铁企业向农村疏遣了大量职工,钢产量从1960年的1866万吨猛降到1961年的870万吨,1962年钢产量再降到667万吨,下降11.84%。这次调整,钢产量减产幅度达到64.26%。后经过1962年—1965年3年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发展出现良好势头,到1965年钢产量恢复增长到1223万吨,虽然没有达到1960年的1866万吨,但比1962年的667万吨增加556万吨,增长83.36%。
1966年开始的“文革”打断了国民经济调整带来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国民经济总体在1966年—1976年的10年期间,尤其是在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到“四五”计划结束的1975年,中国钢产量达到2390万吨,比1965年增加了1167万吨,增长85.42%。这一时期,尤其是围绕加强国防建设,开展了“三线建设”和“两弹一星”的研制,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钢铁工业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在中苏关系破裂和西方资本主义围堵中国的情况下,中国钢铁工业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围绕着国防尖端重点工程,在精密合金、高温合金、耐蚀合金等特钢品种质量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航空、航天、电子、石化、军工和核工业等领域提供大量钢铁新材料。到1976年,虽受唐山大地震影响,但中国年产钢量也达到2045万吨。
1979年—1981年国民经济的调整
1976年,“文革”结束后,全国上下开展 “抓纲治国”,要把10年“文革”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提出建设“10个大庆”“10个鞍钢”的规划,经济出现了投资过热。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1979年开始,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下马了一大批基建项目。钢铁行业最大项目是宝钢工程,当时曾要求宝钢工程下马,在全国人大会上,冶金工业部的领导还接受人大代表的质询。最后,由于宝钢工程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引进设备部分已经到货,停建带来的国际影响和经济损失会更大,宝钢工程从“下马”改为“分期缓建”。
在这次国民经济调整中,中国钢产量从1980年的3712万吨降低到1981年的3560万吨,减产152万吨,下降4.1%。国民经济经过这次调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实施,中国经济从1983年进入发展快车道,钢铁工业也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1989年—1992年国民经济的调整
从1983年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制实施后,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和“楼堂馆所”基建项目的带动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这时,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企业生产从原来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允许企业拿出一部分产品进行市场自主销售,这样就出现了商品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双轨制”。当时,在社会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高涨,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倒卖商品,同时也带来了腐败问题。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到整顿调整期,开始进行“以压缩楼堂馆所”基建项目为手段和抓手,以“消除经济腐败”为目的,大力清理各种“官倒”公司的经济结构调整。1990年钢铁工业首次出现结构性过剩,到1991年钢铁产品从原来的热销到出现市场销售不畅、库存积压现象。但到了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之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从1993年开始进入全新高速发展阶段。1994年、1995年钢铁产品价格连续高涨,推动钢铁产量大幅提高。1996年,中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日本之后,第4个钢产量超亿吨的国家,跻身世界第一产钢大国。
1998年—2000年国民经济的调整
1997年7月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亏损严重。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采取“主辅分离、下岗分流”的政策。企业经过主辅分离后,采取分离式改制的方式,拿出一部分优质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称为“靓女先嫁”。
另外,国家实施鼓励出口的“以产顶进”“债转股”“清理三角债”等政策,为了鼓励消费,银行在降低存款利息的基础上实行利息税,在消费上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同时大力推进汽车进家庭。当时把住房和汽车作为两大支柱产业发展。到2001年,经济调整、三年脱困基本达到目的,尤其是中国加入WT0(世界贸易组织)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一起拉动,中国经济高歌猛进,一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在这一周期中,中国钢产量连破2亿吨、3亿吨和4亿吨大关,到2008年中国钢产量超过5亿吨,达到5.03亿吨。
2008年—2010年国民经济的调整
2008年8月,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出现明显衰退,中国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国内需求也在下降,钢铁工业受到严重冲击。这时,我国提出加强扩大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公路和机场(“铁公机”)的建设为抓手,以4万亿元投资拉动国内需求。为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钢铁工业的调整与振兴规划》等一系列产业调整与振兴措施。
在巨大投资的拉动下,国民经济实现高速增长。这一时期,中国年钢产量又连破6亿吨、7吨、8亿吨大关,2014年钢产量达到8.22亿吨。4万亿元投资稳定了国民经济,并拉动经济高速增长,但也造成钢铁等产业产能的严重过剩。2014年—2015年钢铁、煤炭两个基础行业经营困难,出现全行业严重亏损。中国钢产量从2014年的8.22亿吨降到2015年8.03亿吨,2016年降为8.07亿吨,比2014年产量减少了近2000万吨。当时钢铁行业内外一批人士认为,中国年钢产量达到了“峰值”,进入到8亿吨的平台期。
2016年—2018年国民经济的调整
2015年在产能过剩的冲击下,国民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2015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开起了中国新时代国民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调整的风帆。2016年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开始实施,钢铁、煤炭两个行业去产能、淘汰落后的力度不断加大,钢铁行业的经营形势明显开始好转。2017年开始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钢铁行业打击“地条钢”)双管齐下,直到2020年,钢铁、煤炭两个行业经营环境极大改善,效益实现大幅度增长。尤其是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房地产市场在这一时期高速增长,带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中国钢年产量又接连突破9亿吨、10亿吨大关,在2020年创造了年产钢10.65亿吨的历史新纪录。
2020年至今国民经济调整
2020年之后,受房地产市场严格的调控和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扼制和打压下,国民经济增长回到5%左右的中速发展,钢铁市场再次出现产品过剩、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从2020年钢产量达到10.65亿吨峰值之后,国家采取控制新增产能、压减钢铁产量的政策,从2021年到现在,钢产量基本维持在10.2亿吨~10.1亿吨。但目前钢铁市场由于产能过大,供给严重过剩和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经营依然面临严重困难。现在国民经济正处在新一轮调整期,国家出台了建立国内大市场和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从新中国钢铁工业近80年的发展历程看,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总是随着国民经济周期性调整而发生周期性波动,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在目前新一轮国民经济调整期,钢铁行业要做好控制新增产能和控制产量工作,同时要树立信心,适应形势,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品种结构调整为手段,做好新时期钢铁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要在“外抓市场,内练内功”上下功夫,做好减量、绿色、提质、增效等新文章,努力推进钢铁行业的有效益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