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陆闻言:变压力为动力,缔造绿色钢铁

2019-07-10 15:22:00

    “总的来说,我们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进步很快,成就很大,但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时间也是越来越紧迫。”7月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社长陆闻言在由中国冶金报社和安钢共同主办的2019(第二届)中国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暨超低排放推进高峰论坛上致辞时指出。
  陆闻言介绍,本次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美丽钢城、缔造绿色钢铁为目标,以“绿色赋能 钢铁强国”为主题,以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及推广为工作主线。相信大会一定会取得实效!
  他表示,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只有实现了绿色发展才算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才可以说实现了钢铁强国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实现了绿色发展,做到企业、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有继续生存下去的资格,才可能实现百年常青。
  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一直是中国钢铁坚持的主要理念之一,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实践很有代表性。比如,世界最清洁钢厂在河钢唐钢,世界首座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设的千万吨级大钢厂在首钢京唐公司,世界上率先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生态森林旅游式工厂在德龙钢铁公司、荣程集团;再如,安钢以城市中心区域和4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开展“公园式、森林式”园林化工厂建设,把自身打造成为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实现企业发展与城市高度和谐共生的双赢格局,等等。
  陆闻言指出,尤其是今年达到了世界最严格标准——超低排放标准的一部分钢铁企业,代表了中国钢铁乃至世界钢铁前进的方向,树立起了世界钢铁绿色发展的新标尺,这是中国钢铁的主流,也是发展大趋势。
  4月28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全国新建(含搬迁)钢铁项目原则上要达到超低排放水平。现有钢企方面,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力争完成60%左右产能改造,有序推进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所谓重点区域,包括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也是中国钢铁的主产区。”陆闻言强调,“从现在算,距离达到《意见》的要求还有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但一项工程,从立项、设计、规划、招投标到建设运行,至少半年时间,时间非常紧迫。”
  此外,6月6日起,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正式施行。其中规定,成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党中央、国务院研究确定,组成部门包括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审计署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从其组成来看,不仅是有生态环境部门、审计部门,还有中办、组织部门,更有司法部门。“相信未来的督察力度一定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意味着企业不能有任何蒙混过关的想法。”陆闻言进一步强调。
  如何实现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让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动能?陆闻言认为要做到三点:
  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转变观念。各位企业家和负责人要深入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论述和观点,将其作为指导自己企业发展的指针,把绿色发展变成自己企业的首要战略、生存战略、发展战略。
  其次,要变压力为动力,寻求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之前常听企业说环保压力,与其说是环保压力,不如说是发展动力。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是企业需要细致探索的。一般而言,一要靠科技创新,二要靠管理创新。这不仅仅是因为钢铁行业的标准已经达到世界最严,部分现有的技术无法满足超低排放的要求;更是因为真正先进的技术本就是稀缺资源,无处可买。
  再次,要发挥媒体尤其是专业媒体的引领作用、信息平台作用,助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
  一是关注最新科技和管理进步情况。在这方面,中国冶金报社也在关注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积极为钢铁企业出谋划策,走访一些环保成效显著的企业,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选择适当的角度做好宣传,让更多企业知晓、受益。
  “我们不仅是政府的喉舌,更是企业的耳目,行业的‘百晓生’,以我们的方式贡献我们的力量,为行业的绿色发展助力。”陆闻言强调,“报社会利用每次走访的机会,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强化服务理念,变读者思维为用户思维,把行业的需求当作中国冶金报社的任务和责任,一如继往地把企业的成功经验宣传好。”
  二是关注行业先进经验,做好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作为冶金行业唯一的权威媒体,《中国冶金报》要牢守舆论阵地,加强正面宣传,为各个钢铁企业做好服务,对于绿色发展,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积极推进。
  陆闻言表示,闭门造车已经是过去时,现在只有走出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才是行业良好发展的前提。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杨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