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长三角上半年GDP超10万亿 进出口多元化步伐加快

2019-08-07 09:36:00

  近期,备受关注的长三角上半年经济报已全部出炉,在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影响之下,长三角地区依然取得了亮眼成绩,三省一市经济总量超10万亿。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月1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顶层规划出台在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正按下快进键。

  长三角上半年创造近全国1/4经济总量江苏GDP排名全国第二

  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上海生产总值16409.94亿元,同比增长5.9%;浙江省生产总值28256亿元,同比增长7.1%;江苏省生产总值48582.7亿元,同比增长6.5%;安徽省生产总值15664亿元,同比增长8%。

  根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50933亿元。从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来看,江苏省GDP排名第二,浙江第四名。中国网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上半年,长三角四地GDP超10万亿,这个占全国1/26的空间、1/6的人口的区域,却创造了近1/4的经济总量。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长三角上半年人均收入上海第一江苏最能“消费”

  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61.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9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此外,上海市政府指出,上半年新消费呈现引领态势。“首店经济”和网络消费持续走强,上半年全市新引进各类首店498家,网络购物交易额增长29.8%。

  安徽统计局指出,上半年安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64.3亿元,增长10.9%,增速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安徽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速创近5年同期新高。上半年,安徽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5元,增长9.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28元,增长10.1%。

  据江苏统计局数据,上半年,江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79.2亿元,同比增长7.0%。上半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4元,同比增长8.7%,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

  浙江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浙江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67亿元,同比增长9.3%。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6元,同比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增长6.4%。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多地汽车产业销售额增长迅速,新能源汽车消费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江苏限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25.8%。

  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高增速主要来源于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合理布局和迅速发展。长三角地区以江苏和上海为中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迅速发展,区域内聚集了100多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囊括数千家大型企业,形成了体量巨大汽车产业集群,明显已经抢占了新能源汽车布局的制高点。

  外贸稳增长多元化出口有效降解外部经济因素影响

  从公布的数据中看,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出口总额10484亿元,同比增长6.6%。浙江省统计局局长王杰表示,在上半年以来,浙江省为稳外贸做了不少工作,其中包括建立订单+清单的制度。此外,还加大了出口进口多元化步伐。数据显示,上半年浙江省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额达3579亿元,增长9.9%,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4.1%,多元化出口有效的把外部经济因素对浙江的影响降低在最低限度。

  上半年,江苏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 20729.1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12990.6亿元,增长5.7%。江苏统计局指出,上半年贸易方式加快优化,目的地市场更趋均衡。欧盟替代美国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上半年全省对欧盟进出口增长8.6%,占比达17.2%。

  上海上半年货物进出口小幅下降,利用外资增势良好。上海海关统计,上半年上海货物进出口总额1.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8%。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28.6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97.54亿美元,增长13.9%。

  “对外经贸稳定增长”,安徽省统计局指出,上半年,安徽进出口总额329.8亿美元,增长6.6%,居全国第7位。其中,出口191.8亿美元,增长11.9%,居全国第8位;进口13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9.3亿美元,增长6.1%。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