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月28日电(记者 杨有宗 吴燕婷)刚刚闭幕的上海市两会上,上海提出雄心勃勃的目标,将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比全国目标提前5年。不只是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海南等省市均已将碳排放达峰纳入地方的“十四五”规划中,并提出了具体的施工表和路线图。其中,在上海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建立碳中和示范区,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海洋高科技和能源发展特色,尤其是风电产业优势。
业内人士分析,为实现全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部分行业在“十四五”期间要提前达峰或进入排放平台期,才能实现相关目标。国家应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等。
明确2025年时间点 上海计划提前实现碳达峰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
根据生态环境部定义,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度达到历史最大值后平稳下降,或进入“平台期”(碳排放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出现峰值)再平稳下降。达峰是指全口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的二氧化碳排放。
实现碳达峰,早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已先下手为强。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介绍,“十三五”期间,上海坚持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天然气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光伏、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不断发展,预计上海将超额完成 “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任务,为下一步实现碳达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11年起,上海与天津、重庆、深圳等一同成为中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早在2008年8月成立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全国首家环境能源交易机构。目前,中国已发展成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
在企业层面,部分沪上能源企业也已大力布局清洁能源。近年来,申能集团加大新能源建设和收购。据介绍,2020年,申能的乌兰华扬风电、灌云永贯光伏等38个新能源项目先后完成收购和投运,新增新能源装机116.1万千瓦,达到214.5万千瓦,较2019年末增长118.2%;新能源控股发电量32亿千瓦时,电源和发电结构不断完善。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苗启新说,截至2020年底,公司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达到行业领先;其中非水可再生控股装机214.5万千瓦,较2015年末增长7.5倍,占总控股装机的17%,成效显著。
在氢能源方面,上海正在培育 “一环”“六带”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生态,到2023年将实现“百站、千亿、万辆”的目标。
上海市人大代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董事长梁旭建议,上海要加快建设城市能源互联网,构建支撑电力清洁低碳转型、综合利用效率优化、多元主体便捷接入的智慧能源系统,助力实现碳中和。
地方或试点“碳中和示范区” 能源结构变化带来新机遇
不只是上海,碳达峰成为不少地方两会的高频词汇。广东省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碳排放率先达峰。
在具体路径方面,广东提出,要培育壮大环保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发展风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等多个方面。此外,广东还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法规政策体系,更好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提高环境治理效能。
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69亿吨,累计成交金额34.89亿元,占全国碳交易试点的38%,位居全国第一。
海南“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提出,要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建设清洁能源岛。
碳中和是指在碳排放大幅下降的基础上,通过生态汇碳、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措施抵消碳排放,最终实现“零排放”。
业内人士认为,实现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上海市两会上,多名委员建议:在临港新片区建立碳中和示范区,利用临港新片区海洋高科技和能源发展特色,尤其是风电产业的优势。
上海市政协委员王淳说,可以发挥浦东新区金融市场体系健全、金融机构高度集聚的优势,发展碳交易金融平台。此外,还有部分代表委员表示,选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不同类型的典型区域建立标志性的碳中和示范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业内人士认为,关键在于实现能源结构的转换,这将带来一系列投资新机遇。“我们有很多高校和院所,可以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推进节能降碳关键技术创新。只要打通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碳达峰和碳中和能带来一系列的投资机会、投资增量。”程鹏说。
以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为例,其将吸引中国国内有实力的氢能企业与日资企业加强技术合作。这一示范区未来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相关规划显示,该示范区将以燃料电池合作为切入点,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覆盖氢能产业上中下游,并涵盖制氢、贮氢设备制造等。
苗启新介绍,申能集团投资收购高压气体储运装备研发制造企业浙江蓝能公司,参股上海交通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企业上海氢晨科技公司等一批头部领先企业,在氢气提纯、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多点布局取得成效。
能源结构变化,还带动了行业上下游产业。国内某工程机械行业头部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华财经记者,受益于风电设备大量上马,其公司生产的吊装风电设备的工程机械,订单已排到2021年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