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国机重装科技大会召开 国机重装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四川揭牌

2021-03-24 11:24: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张苓

 

  3月23日,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共建开放科技生态”为主题的国机重装科技大会在四川德阳举行。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盛更红,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建刚等参加了会议。国机重装科学技术研究院于当日揭牌。

  张晓仑在致辞时说,国机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国资委工作要求,坚持“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成功开发了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在落实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发展、支撑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机重装作为国机集团装备制造板块的核心企业,勇于发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顶梁柱”和“主力军”作用,不断创新突破大型、极限制造技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我国电力、冶金、石化等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要求,“十四五”期间,国机重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政治站位,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合作,以先进技术、卓越产品为市场用户服好务,助力四川省及德阳市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在践行我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战略上走在前列、做好表率。

  出席大会的盛更红深有体会,他说,宝钢是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首个重点工程项目。国机重装所属二重装备、中国重机、中国重型院都参加了宝钢一期、二期、三期等工程项目的建设,为宝钢股份四大基地提供了数十条生产线的关键成套设备与工程建设服务,其中二重装备为宝钢研制了以中国第一台5米宽厚板轧机为代表的多台大型冶金装备;中国重型院参加引进设备联合设计,开展科研开发技术攻关,实现了多台关键工艺设备的国产化,成就了共和国的诸多“首台”“首套”;中国重机承担宝钢二期、三期建设设备工程管理,组织编写的《宝钢成套设备制造》一书,介绍了宝钢的新设备、新技术,反映了重型机械行业对冶金工业的坚实支撑。如今这3家企业组建成立国机重装,继续承担国家使命,打造国家高端重型装备制造旗舰平台,坚持自主创新,解决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卡脖子”问题和短板问题。我们为能有这样一个合作伙伴感到自豪。

  盛更红表示,面向“十四五”,宝钢股份将坚持以“做强做优做大”为目标,通过对高科技、高效率、高市场占有率、生态化、国际化等方面的不懈追求,致力于成为钢铁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未来钢铁的引领者。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引领下,宝钢股份将加快对低碳冶金等未来钢铁技术的研发创新,形成低碳冶金技术路径,建成氢冶金示范线。我们希望和国机重装等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链伙伴一起,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共建共享开放的重大技术装备科技创新生态圈。

  国机重装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晓军表示,创新之道贵在坚持。国机重装历经60多年积淀,具有深厚的科技底蕴和精神文化。几代二重人艰苦创业、拼搏奉献,奋力攻坚一个又一个难题,解决了系列“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把二重建设成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基地,成为“两个关系”(关系国家安全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宝”企业。中国重型院历经北京筹备、沈阳奠基、西安创业的发展历程,科技报国、勇于创新,致力于冶金重型装备国产化,创造了200余项中国第一,成为多个领域的技术引领者。中国重机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创新发展、拼搏奋斗,参与了一大批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影响力的国内外工程项目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秀实践者。如今,国机重装在冶金成套装备、高端大型铸锻件、核能装备、石化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具备国内领先的竞争优势,具备世界领先的极限制造实力,建设了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国机重装人将弘扬创新文化,发挥创新优势,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排忧,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为用户服务。

  国机重装技术总监王社昌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迈向建设世界一流高端重型装备综合服务商新征程》为题,向大会阐述和解读了国机重装“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卢秉恒、李建刚分别结合各自领域做了专题报告,并在大会上与国机重装签署了科技创新合作协议。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陈曦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