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专访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郭爱民

2021-06-18 09:34: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刘经纬
 
  “含铌高性能钢强度高、韧性强,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汽车与交通、能源化工及工程机械等高端制造领域,未来在钢铁行业中应用前景良好。”5月27日,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郭爱民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期间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铌技术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有助于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铌的应用有助于钢铁行业降低碳排放
  巴西矿冶公司(CBMM)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多•里贝罗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的发言中提到,采用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工艺,提高钢材等级是生产绿色钢材,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而含铌的高强度钢、不锈钢和高温合金就是提高钢材等级的有力手段。
  郭爱民介绍了含铌钢材具有的独特优势。一方面,钢是由晶体组成的,一般来说,钢材越硬就越脆,而铌元素的加入可以使晶粒细化,这样就可以使钢材强度得到提升的同时,塑形和韧性也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往生产高强度钢,大多是钢材生产出来以后再进一步热处理,例如正火和回火等。但加入铌元素后,可以实现直接在线轧制生产,简化了工艺流程,减少了资源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郭爱民表示,据统计,含铌钢材的平均强度要比普通钢材高10%以上,大约可以节约10%的生产材料,一年可以少生产钢材约800万吨~1000万吨。
  郭爱民介绍,目前含铌钢材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防,主要应用于各类飞机发动机叶片、超导体等方面;二是民用,在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包括建筑、桥梁、船舶、海工、机械、汽车等方面均有应用。而在生产厂商方面,宝钢、鞍钢、武钢、太钢等大型钢企均已经在高端钢材中大批量使用铌元素。
  郭爱民表示,钢铁行业降低碳排放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能源结构的变化,即减少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二是工艺流程的变化,即长流程变短流程;三是产品结构的变化,即把产品高端化,用高强度钢替代低强度钢产品,使得钢材轻量化,用材随之减少,能源消耗也随之减少,碳排放也就随之降低。含铌钢材正是在第三个方向上发力,助力钢铁行业降低碳排放。
  铌技术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前景广阔
  郭爱民介绍,铌元素的应用要晚于其他大多数元素,国外大致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我国则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使用,但那时我国的技术和国外有明显差距。他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中信金属推广铌技术应用之前,铌在中国的应用几乎为零。
  郭爱民表示,铌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全球铌资源90%都在巴西。中信金属是世界最大的铌产品供应商—巴西矿冶公司在中国的独家分销商,2011年9月,中信金属联合宝钢集团、鞍钢集团、首钢集团、太钢集团在香港设立中国铌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了巴西矿冶公司15% 的股权,进一步筑牢了对国内铌资源的战略供应。截至目前,我国每年铌的消费量约占全球的35%~40%,位居全球第一。
  郭爱民介绍,现在我国每年进口四万多吨铌, 80%以上用于钢铁生产。2020年,我国含铌钢材产量大约为8000万吨,占我国生产钢材总量的7%~8%。他表示,我国市场目前仍以普通钢材为主,而含铌钢材多为高端产品,这个占比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他进一步介绍,铌的消费强度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钢铁产品结构的重要标志,即铌元素的用量占粗钢消费量的比重。2020年,我国铌的消费强度约为每吨粗钢42克铌铁,而欧洲和美国约为每吨粗钢80克~110克铌铁,这种差距与我国钢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郭爱民表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到今天,规模、产能、技术、市场、装备水平等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品种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最主要是高端钢材产品应用占比偏低。
  四十年来,中信金属铌团队始终坚持走以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用”的发展模式,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需要,围绕钢铁下游工业领域卡脖子和补短板的材料问题,联合上下游行业学会及协会,组织产业链各龙头单位,为行业提供全面的工程解决方案。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钢材消费结构的升级。他表示,未来,含铌钢材的应用一定会更加广泛,将有力地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对高端材料的迫切需求。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陈灿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