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鞍”天下 “钢”起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解读鞍钢重组

2021-08-25 09:32:00

图为何文波(记者顾学超/摄)
  颇受市场关注的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称“鞍钢”)与本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本钢”)央地重组事项,于8月20日尘埃落定。重组后的鞍钢集团,产能将达6300万吨,营业收入达3000亿元,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成为我国北方最大钢铁“航母”,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格局。
  历经多年鞍钢重组本钢,为何能够在现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实现夙愿?有何意义?未来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期望。
  这是大势所趋、政府支持和自身努力的结果
  2010年5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鞍钢集团,是中央直管大型企业之一。目前,鞍钢集团在中国东北、西南、华北、东南、华南等地,拥有七大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并有效掌控着位于中国辽宁、四川和澳洲卡拉拉的丰富铁矿资源,是中国最具资源优势的钢铁企业之一。而地处辽宁省中部经济带核心区域的本钢,是辽宁省最大省属国有企业集团,始建于1905年,不仅是新中国最早恢复生产的大型钢铁企业,也是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世界钢铁企业排名第17位。
  同时,行业内公认,鞍钢的技术水平是一流的,不仅是国内一流的,也是世界一流的。这也是支撑鞍钢一直保持行业主导地位的重要支柱。何文波表示,近些年来,鞍钢集团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在深化改革方面狠下功夫,大胆突破、勇于担当,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解决了长期困扰鞍钢发展的历史问题,卸下了包袱,开足了马力,走上了建设新鞍钢的快速发展之路。但鞍钢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历经多年,鞍钢重组本钢为何会在当下这个历史节点上实现夙愿?何文波表示,历史走到今天,如果问我,鞍钢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实现了与本钢的联合重组,我认为至少有3个主要因素:一是大势所趋。鞍钢重组本钢是中国钢铁行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势所趋,中国钢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正在大规模进行之中,鞍钢不应该也不会缺位,这是历史的选择。同时,现在的钢铁行业,整体经营上也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时期甚至是最好的时期,是个做大动作的难得机遇期。此时启动重组,鞍钢和本钢都是很明智的。二是政府支持。有国务院国资委的强力驱动,包括顶层设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辽宁省的理解和支持,把鞍钢和本钢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中,央企和地方形成了共同的战略,有了共同的目标,为鞍钢和本钢的重组创造了先决条件。三是自身努力。要成功推进战略重组,重组的主体首先要做强自己,这一点鞍钢做到了。鞍钢在自身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基础上,跨出重组这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身实现的历史性跨越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前提。否则,大势所趋也好,政府支持也好,都不是开启重组大幕的第一动力。所以,我非常敬佩鞍钢,非常敬佩鞍钢人的精神和勇气,也非常赞赏本钢人的境界、本钢人的大局观,本钢与鞍钢的融合,是个崭新的开始,不仅在经营资源方面有了明显改善,而且有了新的机制,相信新集团、新机制会焕发本钢人的创造力,与鞍钢一起创造新的辉煌。
  这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之举
  据了解,鞍钢拥有普钢、特钢、不锈钢和钒钛等完整产品系列,2020年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2021年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突破200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资产负债率低于央企和行业平均水平,国际评级为投资级。而本钢的矿产资源丰富,工艺装备一流,拥有世界最宽幅热连轧机组、世界一流冷轧生产线,粗钢产能达2000万吨。
  那么,鞍钢重组本钢有何重大意义?何文波表示,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钢铁行业的布局调整和产业重组加快了步伐,鞍钢重组本钢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国家和辽宁省的大力支持下,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也是中国钢铁行业期待已久的事情,是大势所趋,更是历史必然,对于构建钢铁行业新格局、领航振兴区域经济、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提升国家战略资源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钢铁产业是东北地区经济支柱性产业,鞍山市、本溪市矿产资源丰富,依企而建、依企而兴,钢铁企业对当地经济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做出了巨大贡献。鞍钢和本钢都是中国钢铁行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都是建设钢铁强国的主力军。但是,面对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偏低,一直是影响行业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何文波告诉记者,鞍钢重组本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钢铁行业构建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更加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提高协同应对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辽宁地区钢铁产业“小散弱”格局,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同时鞍钢重组本钢是发挥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手段。通过重组可加速形成新兴钢铁产业生态圈,重振东北钢铁企业,吸引更多钢铁上下游产业到辽宁发展,有利于保证就业、吸引人才,稳定东北经济基本盘,筑牢东北振兴的经济基础,推动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助力辽宁从产钢大省到钢铁强省转变,推动辽宁振兴、东北振兴。“此外,鞍钢重组本钢不仅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我国战略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路径,更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何文波补充道。
  据悉,鞍钢是我国首批“创新型企业”,拥有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本钢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平台。重组后,通过整合技术研发体系,集中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东北地区钢铁领域科技创新高地,减少重复研发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动力,聚焦“前瞻性、颠覆性、战略性”的前沿技术,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这是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关于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何文波表示,从国家层面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钢铁行业也是一样。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动力在于总量不足、品种质量不足,因而致力于提高生产能力,提高品种质量水平,这是当时的主要矛盾。现在的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了,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是我们现在必须跨越、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这两大约束迫使中国钢铁行业快速转型。如何在资源和环境两大强约束的条件下,实现保障供给的使命,并保持和提升竞争力,这是目前钢铁行业面对的主要矛盾和它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同时,鞍钢重组后,北方钢铁这艘航母正式起航,建设钢铁强国正从梦想变成现实。对钢铁行业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何文波告诉记者,中国钢铁行业之所以具有这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全国工业41个大类、制造业31个大类中已步入技术含量最高、竞争力最强的行列,这是中国的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结果。
  何文波进一步解释称,城镇化进程是成就中国钢铁行业今天世界地位的很重要的一点,城镇化现在依然是钢铁行业最受益的地方。同时不论央企、国企还是民企,现在的中国钢铁企业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成长起来的,经历了很多曲折坎坷,属于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而国际化对中国钢铁业来说,最主要的作用其实不是进出口,而是我们积极拥抱新世界,和全世界进行交流,包括技术交流、装备交流等,使中国钢铁业的技术很快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何文波如是说。
  “此外,我一直在谈,‘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钢铁行业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为目标,聚焦一个根本任务——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坚持两大发展主题——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着重解决行业三大痛点——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推进一个进程——持续推进中国钢铁产业国际化进程。”何文波再次强调。
  何文波进一步表示,产业集中度提升和推进其他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都是有关系的,其实质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鞍钢重组本钢对三大痛点的解决都有影响,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促产业集中,当然靠这一家还是不够的。在“十四五”期间,各钢企还将继续实施战略布局,组建并打造出世界超一流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整体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另外,在保资源安全这个痛点上,鞍本地区、攀西地区有着中国最好的、待开发的一些铁矿资源,目前需要重新评价它的价值。现在相比几十年前,保障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所以鞍本重组后在这方面将有很大的潜力。
  谈及鞍钢未来时,何文波希望鞍钢和本钢携手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在保障资源方面积极努力,争取得到国家、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打开新局面。同时期待鞍钢在创造世界级的新技术、创造突破性的绿色技术上,能够对中国、对世界有所贡献。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