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开创行业人才培养新局面,构筑行业人力资源新高地——钢协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年会成功召开

2021-12-24 09:49: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实习记者 吕林 报道
记者 顾学超 摄影
 
  12月21日~2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工作委员会年会在江苏常熟召开。会议总结了行业人力资源领域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交流了钢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应用中的经验,研究了行业人力资源“十四五”发展路径机制和有关重大问题。
图为会议现场
  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中信泰富特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钢协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工作委员会主任钱刚做工作报告。中国宝武副总经理、党委常委侯安贵到会致欢迎辞。钢协党委副书记、钢协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姜维发布了本年度人力资源委员会的重要研究成果。
  钢协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沙钢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工会主席雷学民,副主任委员、南京钢铁副总裁兼工会主席黄旭才,副主任委员、鞍钢本钢集团党委副书记赵忠民,副主任委员、江阴兴澄特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周月林,以及来自中国宝武、鞍钢、河钢、沙钢、中信泰富特钢、华菱、山钢、包钢、安钢、建龙、德龙、东方润安等企业人力资源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钢协组织人事部副主任(主持工作)臧若愚,江阴兴澄特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兼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周月林分别主持了21日上午、下午的会议。
图为侯安贵
  中国宝武副总经理、党委常委侯安贵在致辞中表示,从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发展到今天,中国宝武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科技驱动创新发展关键在人才。宝武着力提升人才开发软实力,在“制造绿色”产品研发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支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人才梯队,但在“绿色制造”方面,大部分技术仍然处于实验室研究和准中试阶段,技术成熟度、供给能力不能满足低碳发展需求,亟需培养、引进一批关键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推动低碳冶金关键工艺技术取得根本性突破。
  侯安贵认为,“双碳”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钢铁行业共同的痛点,聚焦行业、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绿色行动,既要对当前人才专业需求拓展延伸,又要尽快补充碳交易和碳金融等新兴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全新领域,加强人才培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技术引领的必由之路。
图为何文波
  “钢铁行业发展面临更多新形势和新任务,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为企业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要有新发展、新格局要有新作为。”何文波在会上高度肯定了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并为大家加油鼓劲。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对行业人力资源工作的看法。
  一是深刻领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党对钢铁事业和钢铁人才队伍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二是钢铁行业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人力资源工作者需要更新观念,对行业趋势和发展环境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判断,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地看待困难,理性地分析问题,坚持我们的追求。三是中国钢铁要在资源和环境两大强约束条件下保障供给,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要跟上这一新形势的使命要求,在思想观念、机制体制甚至工作方法方面都要创新。
  他希望,大企业成为行业人才培训的榜样和培训资源的来源、支撑,积极整合、调动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人才培训要主动适应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绿色低碳、数字化、国际化以及跨产业合作等新业态的变化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企业要制定与自身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行业要研究面向中小企业的受欢迎的培训,让大多数企业都能够跟上形势发展。
图为钱刚
  会上,钱刚代表委员会做了《不负时代 奋发有为 推动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的工作报告。他表示,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工作委员会在钢协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本竞争力提升、企业对标挖潜、促进转型升级等发挥了突出作用。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职工总数减少18%,粗钢产量增长32%,全行业主业在岗实物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12%,是“十二五”年均增速4%的3倍;“十三五”职工人均年工资从5.99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0.12万元,年均增速18%,是“十二五”人均年工资增速5%的3.6倍,扭转了钢铁行业工资增幅多年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幅的趋势;同时“十三五”期间职工年龄结构、岗位结构、学历结构均稳步改善,多项指标显示钢铁行业人力资本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
  钱刚在总结时指出,一年来,人力资源委员会科学编制《钢铁行业“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指导意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行业人力资源数据统计分析与对标挖潜,成功举办第四届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知识网络竞赛,认真组织实施行业培训、编制2022年度培训计划,积极做好行业优秀人才评选推优工作,多渠道促进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本竞争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钱刚要求,中国钢铁工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工作的支撑,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我们要继续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苦练内功。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工作委员会要责无旁贷,再接再厉,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手段,满足企业需求,为钢铁脊梁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成绩。
图为姜维
  会上,姜维代表委员会,发布了本年度的三项重要研究成果——《2020年钢铁行业人力资源分析报告》《“十四五”钢铁行业人力资源规划指导意见》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低碳培训行动方案》。
  他从岗位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工收入增长、人工成本结构、劳动效率等方面入手,分析了2020年钢铁行业人力资源情况;具体阐述了“十四五”钢铁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在人力优化、结构优化、队伍建设、科学管理和以人为本方面的重点任务。
  姜维在发布低碳培训行动方案时指出,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钢铁行业低碳人才队伍,保障钢铁行业做好“双碳”工作,助推钢铁行业低碳高质量发展,钢协积极响应企业需求的呼吁,汇聚先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优质资源,形成了钢铁行业低碳培训行动方案。方案每三年一个周期滚动实施、动态调整,分为“双碳”管理、“双碳技术”和“双碳”智能制造融合三类共计42个项目,每一周期为行业培训3000人次低碳人才。
图为赵忠民宣读委员会委员人选调整议案
  会议表决通过了钢协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委员人选调整议案,部分企业根据本单位人员变动情况申请新增或变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执行委员和委员。
图为雷学民宣读第四届行业技能知识网络竞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选手名单
图为黄旭才宣读第四届网络竞赛优秀命题专家名单
  会议对第四届钢铁行业技能知识网络竞赛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宣传表扬。33家企业获评“团体优胜单位”,30家企业获评“优秀组织单位”,1家企业获评“特别贡献单位”,2家企业获评“突出贡献单位”,246名选手从1.9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钢铁行业学技能知识标兵”称号。竞赛组委会还评选出优秀命题专家。冶金工业出版社为优秀单位代表赠送了书籍。
图为领导颁奖
图为颁发优异成绩证书现场
图为臧若愚主持21日上午会议
图为周月林主持21日下午会议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人事部副主任王贺彬发布了2020年钢铁行业人力资本竞争力(组织效能)指数。该指数自去年首次发布以来,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企业对标找差、补短板、强优势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人事部张怡翔同志做了《2020年钢铁行业人才流动专题分析》的报告。2020年,全行业人员流入比为4.48%,人员流出比为7.48%,职工流动率为11.96%。
  钢铁行业人力资本竞争力(组织效能)指数是钢协与美世(中国)合作推出的一项研究成果,由量化指标与测评指标耦合形成。钢协自2008年开始建立行业人力资源数据统计体系,2009年正式发布行业人力资源分析报告,十几年的数据积累为该指数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世咨询研究员对指数中组织效能方面的调研分析与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并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企业管理效能提升的关键环节。
图为会议现场
  会上,兴澄特钢培训中心主任景宏伟,鞍钢集团—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党委工作部(人力资源部)部长刘峻玮,太钢集团教培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站长黄万管,华菱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管理部经理陈文骏,分别对兴澄特钢、鞍钢、太钢、华菱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果经验进行了介绍和交流。
 
图为兴澄特钢、鞍钢、太钢、华菱进行经验交流
  会议同期举办了钢铁行业人力资源工作研讨会和2022年报工作布置会。
  人力资源工作研讨会就5个方面内容展开了交流:一是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二是《“十四五”钢铁行业人力资源规划指导意见》指标交流;三是对钢铁行业人力资本竞争力(组织效能)指数进行研讨;四是2021年本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难点,2022年人力资源工作重点任务;五是对钢协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行业人力资源数据统计、行业培训、技能竞赛等工作的建议。建龙集团人力资源部长万海波主持了研讨会。
图为万海波主持钢铁行业人力资源工作研讨会
图为钢铁行业人力资源工作研讨会现场
  2022年报工作布置会主要布置了2022年人事劳资统计年报工作任务,介绍了下个10年人事劳资统计年报工作的重点,讨论钢铁行业人才流动统计工作如何进一步开展。冶金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杜军主持了工作布置会。
 
图为杜军主持2022年报工作布置会
 
左图为冶金工业出版社工作人员向参会代表赠送图书,右图为部分参会代表领取第四届钢铁行业技能知识网络竞赛荣誉证书
图为与会代表高度关注会议内容,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记录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