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整体效益指标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2023年河北钢铁行业如何再扬帆?

2023-01-11 09:57:00

  2022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既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又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这一年,河北省钢铁行业牢牢把握“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直面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经济运行超预期下行、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下跌、燃料成本上升等挑战,强力扭转整体效益指标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的局面,奋力拼搏、砥砺前行,以超常措施确保河北省钢铁行业始终处于平稳运行态势。
  2022年,河北钢铁行业忧中有喜
  一是河北钢铁行业遭遇“五降一涨”。粗钢、生铁产量下降。2022年1月—11月份,河北省粗钢、生铁产量分别完成19615.63万吨、18211.62万吨,同比分别下降4.0%、0.4%。经济效益大幅下降。2022年1月—11月份,河北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完成-139.65亿元,同比降低118.79%。整体来看,河北钢企2022年1月—11月份亏损272.9亿元。出口交货值及交货量双降。2022年1月—11月份,河北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降低14.1%;出口钢材481.19万吨,同比降低11.99%。钢材价格大幅度下降,原燃材料价格上涨。到目前为止,钢材综合价格同比下降800元/吨以上。而在主要原燃材料中,进口矿、国产矿和焦炭价格同比分别上升67元/吨、38元/吨和176元/吨。
  二是河北省钢材产量提升。2022年1月—11月份,河北省钢材产量为29042.61万吨,同比上升6.4%,说明河北省钢企一次材和二次材/冷轧材生产能力高于全国水平。
  三是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再创佳绩。2022年6月份,河北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全省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工作方案》的通知,计划在已经完成12家钢企创A的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实现河北省钢企全面创A。截至目前,河北省A级钢企已达21家,其中长流程钢企17家,占全国A级钢企的68%。目前,河北省共40家钢企获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称号,占河北省全部钢企的比例达到88.89%。其中,22家企业(前五批)获得工信部“绿色工厂”称号,约占全国93家钢铁行业绿色工厂的24%,占河北省7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的31%。
  以上数据表明,河北省钢铁行业继续调控钢产量、持续实现绿色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恒定不变,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贡献钢铁力量的行动始终如一。
  2023年河北省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与走向
  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钢铁行业的“经济支柱”地位和“压舱石”作用在河北这个钢铁大省没有变。要深刻认识到,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基础,是钢铁业向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亦是河北省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河北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雄安新区建设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样是河北钢铁行业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客观辩证全面地看河北钢铁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是有利和不利因素共存,挑战与机遇同在。
  在不利因素方面,从外部宏观上看,一是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二是美元加息后的世界金融及经济走向更趋于波诡云谲;三是俄乌冲突深化变局影响;四是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的深刻演变等。从河北钢铁行业目前存在的“短板”看,目前行业企业运行问题表面看是需求侧需求不足,但病根或者说问题原因发生在供给侧,也就是供给能力偏大;从河北钢铁行业所处地理位置与其应担当的责任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看,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尽管河北钢铁行业主体工艺装备已经实现大型化、自动化,装备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领先,但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河北钢企前10名占河北省产能的50%以上,产业集中度虽远高于全国水平,但从长远来看应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钢铁行业研发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对称,不能满足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钢铁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高,但数字化转型速度需要加快;河北钢铁行业成本竞争力较强,但长流程比例远高于短流程。
  在有利因素方面,一是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进行了部署安排,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二是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度过疫情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三是房地产行业有序回暖,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房地产政策的向好力度和广度超出了市场预期。四是基建项目大批启动。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老基建包括交通运输、能源、通信、水利等,新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从行业角度看,河北省钢铁行业虽然仍面临着需求紧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从党中央、国务院、河北省释放的大政方针决策等信号来看,经济大盘稳中有升、全面利好的局面都有利于钢铁行业健康发展。
  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并存,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这是百年之大变局在行业内客观反映的具体表现。如何在“不利”的挑战中把握机遇,把“有利”施以放大效应,也是摆在河北钢铁人面前的一道大考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3年宏观政策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河北钢铁行业在中央一系列大政方针指导下,发展走向渐显明朗。
  一是稳中求进,提振用钢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突出做好“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而夯实“三稳”的支撑基础一方面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持,赤字率上调至3%以上,新增专项债额度至少保持在4万亿元左右,这是有力支撑用钢需求的“基本盘”;另一方面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定向发力,小微企业是制造业的用钢主体,定向发力的货币政策将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给制造业用钢需求带来“提振效应”。
  二是扩大内需,增强用钢新动能。毫无疑问,今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已经摆在各项举措的突出位置,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23年,中央将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给钢铁行业带来下游需求的“新支柱”,也给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新动能”。现代化产业用钢,如制造业、新基建将成为后续用钢需求的主要增长领域。钢材直接或间接出口将有所增加,预计2023年钢材出口将直接受惠于稳外贸若干政策。
  三是抢抓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机遇,满足钢铁刚性需求。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能够推动国内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内外市场规则标准融通,有利于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内核”强力吸引海外中高端要素资源向内汇聚,从而促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我国处于高质量发展时期,各地政府积极推动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的立项、实施及落地,极大地促进了对钢铁产品等原材料的刚性需求,河北钢企在建设统一大市场进程中大显身手的机遇初见端倪。
  四是从河北省内部用钢需求看,河北省既是产钢大省,又是用钢大省,河北省钢材表观消费量每年在1.1亿吨~1.3亿吨。装备制造用钢空间大。2022年,河北省装备制造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1488.8亿元,成为该省继钢铁行业后的第二个营业收入超万亿元的行业。河北省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必将推进钢铁行业的发展。产需对接效果显现。由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承办的该省产需对接活动近两年已经举办了6场,此举既是落实河北省政府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决策、助推钢企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降低钢企运营成本、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平台。政策驱动绿色智能发展。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钢铁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政策、规划等,这些政策的落地将极大地促进河北省钢铁行业“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促进钢铁行业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
  2023年1月1日,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发布统计数据,2022年12月份河北省钢铁行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为49.2%,环比上升7.7个百分点,在连续3个月下降后迎来回升。PMI虽仍处于荣枯线以下,但扭转了3个月的连续下降趋势,说明河北省钢铁行业整体企稳。
  2023年河北钢铁行业该怎么干
  无论钢铁行业形势与走向如何变化,河北钢铁工业都要正视困难,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更要抓住有利因素,坚定必胜信心,强化使命担当,全面构建河北省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首先,以“方案”为规范,实现创A新突破。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全面创A服务中心积极配合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落实《全省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工作方案》,2023年将推进25家钢企全面创A,以钢铁行业全面创A的优势头部企业为引领,努力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其次,以“七化”为抓手,实现河北钢铁行业再飞跃。
  “七化”,即产业绿色化、企业数字化、产线智能化、产销协同化、供需无缝化、内需国产化、出口高端化。通过以上“七化”,不论钢铁产品绿色制造还是智能制造,不论打造国内大循环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可以在具体实施中得以实现,从而实现河北省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提高钢铁生产线的美誉度,从钢铁产品的需求侧引导供给,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满足用户对产品深层次的新需求。
  最后,以“七策”谋篇,实现河北钢铁行业再起航。
  一是科技创新,绿色低碳。钢铁行业及企业和钢铁产业链条上的行业及企业,必须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紧紧扭住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抢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面提升钢铁行业及企业和钢铁产业链条上的行业及企业绿色低碳智造水平,以行业全面创A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全面提高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钢铁全产业链条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钢铁产业。
  二是需求驱动,去同质化。河北省上下必须坚定不移遵循“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的指示,尤其是先必须认真全面准确解读其深刻内涵,并真正落实落地落细;用绣花功夫把“去、调、转”三篇大文章撰写在燕赵大地上,在“十三五”已做好了“去”的基础上,在“十四五”着力做好做足“调、转”两篇大文章,不做或者杜绝出台与产量线性相关的政策,多出台与品种、品质、品牌等质量结构方面相关的政策,引导行业企业走质量、品种、效益型之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三是创新驱动,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创新模式驱动,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集中度提高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模式创新实现,如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供应链平台等信息技术,打造网络钢厂、产业联盟、钢铁产能联合体等。
  四是产学研用合作,去同质化。遵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观,去挖掘京津冀乃至全国与钢铁产业有关人才大军,发挥人才“智造”作用。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提升满足用户需求的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进而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去同质化速度、实现错位发展,助推钢铁强省目标早日实现。
  五是数据驱动,模式创新。推动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实现由经验运营走向数据驱动,颠覆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等传统模式,由传统管理到智能管理。
  六是长短结合,产业优化。引导行业企业在长流程全面提升(包括绿色低碳发展等)的基础上,适时做好长短流程结合的产业结构适度调整工作。
  七是产业集群,循环低碳。推动互为供需的上下游产业企业集群协同示范,强化能源、钢铁、煤化工等行业耦合发展,推进产业循环链接,实施钢焦(化)联产、钢(绿)电一体化,加强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布局,鼓励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构建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
  去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积极推进“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极致能效”三大钢铁改造工程,河北省多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落实加力振作工业经济重点任务的通知》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等,都为河北钢铁行业发展领航导向,为2023年实现“开门稳”、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工业场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展望河北钢铁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内蓄动力充足,自强自立、求新思变欲望强烈。总之,一切向好,未来可期。

来源:迟桂友(作者系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执行会长、秘书长)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