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李江梅 报道
冶金贸促会 供图
8月6日下午,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技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主办,冶金工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承办,是首届“中国国际钢铁周”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了来自中信金属、普锐特、福德士河、达涅利、力拓、莱克勒、淡水河谷、汉考克等企业的相关人士分享了各企业助力钢铁行业碳减排的最新实践,中外参会嘉宾们围绕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展开深入交流。会议由钢协副秘书长冯超主持。
冯超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全球约8%的碳排放来源于钢铁生产,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钢铁产量预计将持续增加,在此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大幅减少,这对全球钢铁行业都是巨大的挑战。“我国钢铁工业当前仍以长流程为主,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碳减排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需要采取广泛的行动,特别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脱碳目标。”冯超说道。

图为冯超在交流会现场主持会议(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摄)
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兼铌产品业务部副总经理王文军在报告中介绍了含铌材料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和影响。据他介绍,铌广泛应用于能源、汽车、建筑、机械、造船等高端钢铁材料中。在炼钢环节,采用铌合金设计方案,每吨钢可减少碳排放30千克。此外,含铌钢通过用钢减量化降低材料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据统计,2001年—2024年我国生产含铌钢累计达到11亿吨,按含铌钢替代低强度钢可实现平均减重10%进行估算,可减少钢材生产1.1亿吨,在钢材生产环节相应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2亿吨。

图为王文军
普锐特冶金技术首席技术官兼执行副总裁、绿色钢铁全球负责人亚历山大博士做题为《绿色钢铁转型——从承诺走向执行》的主题演讲时表示,当前钢铁行业脱碳面临全球经济放缓、产能过剩、地缘政治不稳定、缺少合格人力资源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普锐特冶金技术正通过可持续性发展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两个变革路径重新定义钢铁的未来,他介绍了普锐特冶金技术推进数字和可持续冶金革命的三个阶段,分为优化阶段、过渡阶段、绿钢阶段,并详细介绍了在每个阶段普锐特冶金技术为钢铁冶金流程提供的技术方案。

图为亚历山大
福德士河中国区总经理李黎明在报告中展示了福德士河矿山运营系统的零排放采矿方案。据他介绍,福德士河脱碳战略是到2030年矿山陆地运营真正实现范围1、范围2零碳排放,到2040年范围3实现零碳排放,远景是生产1亿吨绿色铁素。他认为未来钢铁行业脱碳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低成本绿色能源(绿电、绿氢)的持续供应,二是氢冶金等技术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应用,三是终端市场对绿色钢材需求的有效培育。

图为李黎明
达涅利中国热轧板带部门销售总监詹会彬在报告中简要介绍了达涅利作为钢铁冶金设备制造商,针对炼铁、炼钢、热轧等流程研发的多项绿色核心技术,包括ENERGIRON®直接还原技术、DIGIMELTER®数字化电炉炼钢技术、MIDA QLP®长材无头连铸连轧技术、QSP-DUE®板带多功能无头轧制技术。

图为詹会彬
高级力拓专家、力拓铁矿技术营销和钢铁减排总经理宋阳升在做《高炉高比例块矿操作的理论与实践》主题报告时介绍,高比例块矿是成本最低、碳排放最低的炉料结构,据测算,如果将高比例块矿的应用比例提升至25%以上,将会给中国钢铁工业带来2%的碳减排效果。

图为宋阳升
莱克勒喷嘴系统(常州)有限公司冶金行业产品经理秦鹏飞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莱克勒第四代除鳞喷嘴的性能优势,该产品具备更好的除磷效果、更高的能耗效率、更优的集管结构,将帮助钢铁企业节水节电,降低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

图为秦鹏飞
淡水河谷技术营销与研发中国区总经理、淡水河谷—中南大学低碳与氢冶金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宋清诗博士做题为《改变明日,始于今日——淡水河谷的绿色矿山建设进展》的报告,介绍了淡水河谷的气候变化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范围1和范围2的绝对排放量减少33%、到2050年实现范围1和范围2净零排放,以及到2035年将范围3的净排放量减少15%。自2020年以来,淡水河谷已投资约14亿美元用于减少范围1、范围2和范围3的排放。为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淡水河谷提出通过巨型枢纽商业模式促进钢铁供应链减碳,该商业模式通过集中工业资产减少与分销相关的供应链排放。淡水河谷还与中南大学合作建立低碳与氢冶金联合实验室,通过“产学研+产业链”协同的方式,开发与储备低碳与氢冶金技术。

图为宋清诗
汉考克铁矿公司技术开发经理麦道安在报告中介绍,作为一家私人铁矿公司,汉考克致力于为钢铁工业脱碳提供原料支撑,通过支持钢铁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在低碳钢铁工业中使用低品铁矿石的可行性。

图为麦道安
此次交流会聚焦行业痛点,分享了涵盖材料应用、工艺流程、能源结构、数字化等多个维度的减碳实践,为中外钢铁企业搭建了分享经验、共谋低碳发展的平台。会上展示的前沿技术与实践案例,为钢铁行业应对减排挑战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