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吕林 报道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11月12日下午—13日上午,由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主办、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25中国特殊钢产业发展论坛在江苏南京成功举行。中国特殊钢产业发展论坛作为中国特殊钢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发展论坛,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九届。本届论坛响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召,以“创新驱动 特钢强基 助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探讨中国特钢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搭建起思想交流与价值链接的高端平台。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十届四次会员大会、2025中国(南京)国际特殊钢工业展览会等活动同期举行。

图为论坛现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出席论坛并做主旨演讲。中信泰富党委副书记、总裁,中信泰富特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刚出席论坛并为《特殊钢》创刊45周年庆典暨纪念刊发布仪式致辞。中国特钢企业协会轮值会长,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小弟,上海钢联联席总裁夏晓坤为论坛致辞。中国特钢企业协会执行会长王文金、副秘书长赵发忠分别主持12日下午和13日上午的论坛。

图为姜维
姜维在主旨演讲中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国钢铁行业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环境,并针对今年以来,特别是三季度以来行业运行进行分析研判。他指出,国内钢铁表观消费量从2021年开始,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4年下降,累计下降14.4%,2024年国内钢铁表观消费量下降5.3%,2025年1-9月继续下降5.7%,下降幅度仍进一步加大。特别是9月份以来,企业对“金九银十”钢材需求看多的误判,导致供给明显大于需求,钢材企业库存、社会库存迅速累库,分别处于近5年同期第2高水平和最高水平,其中建筑用材累库更为明显,导致建筑用材价格9月下跌2.55%,1-9月下跌6.11%,明显高于板材的1.38%和2.81%的降幅。而9月、10月进口矿价分别增长4.6%、3.7%,炼焦煤均价分别增长1.5%,3.9%。钢材价格和原料价格的剪刀差,导致钢铁行业效益明显下降,处于今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当前钢铁企业应坚持“三定三不要”的经营原则,科学研判需求,尽快调整生产节奏,迅速降低企业库存,这是当前行业保效益的首要任务。同时,姜维还结合世界钢协2025年华盛顿年会相关信息,就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坚持绿色转型、拥抱AI+钢铁持续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强产业链服务和协同等对策建议。

图为钱刚
钱刚为《特殊钢》创刊45周年庆典暨纪念刊发布仪式致辞时表示,今年正值国家“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起步的承上启下之年,以“超高质量、超高性能特殊钢”为主题组织纪念刊,旨在梳理近些年特钢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展现其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交通基建、精密仪器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战略价值;同时聚焦特钢未来发展方向,深入探讨如何持续向“特、高、新”以及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解答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份献给所有奋战在特钢领域的同仁们的诚挚敬意,正是大家以“钢铁意志”勇担使命、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才铸就我国特钢产业的坚实根基,为“强国之基”注入强劲动力。

图为吴小弟
吴小弟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等作出重要部署,为我们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特钢行业要进一步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的使命担当,直面问题挑战、携手共进,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结合特钢协工作,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产学研用协同,以创新合力提升行业发展质效;二是搭建共享平台,以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凝聚合力;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协调,促进行业以优争先、以质取胜健康发展。

图为夏晓坤
夏晓坤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高端制造的基础支撑,特钢产业始终站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前沿,“精、尖、特”已成为其鲜明标签。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持续为行业注入新动能,推动特钢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上海钢联始终致力于成为行业可信赖的伙伴,为产业链提供精准的数据服务、深入的研究分析以及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图为《特殊钢》创刊45周年庆典暨纪念刊发布仪式现场
论坛举行了《特殊钢》创刊45周年庆典暨纪念刊发布仪式,多位院士发来贺词。钱刚,钢铁研究总院党委书记、总经理梁剑雄,天工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小坤,上海大学教授、伟长学者董瀚,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特殊钢》杂志社社长周立新,中国冶金报社副社长范铁军共同启动发布仪式。

本届论坛特设嘉宾对话环节,围绕特钢产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话题,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建国,东北特殊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孙启,北京建龙重工集团副总裁阮小江,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田,河冶科技董事长米永旺,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总公司总经理蒋乔,倾情分享了各自企业的实践经验、技术成果与规划方向,为广大特钢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要素融合、高效转化”提供了路径参考与专业指引。13日上午的论坛,聚焦“特钢技术落地与产业实践”,邀请6位专家从多个维度做专题报告。
图为干勇通过视频方式做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通过视频方式做《工业化后期高端特殊钢发展思考》的报告。他系统剖析了国内外高端特钢发展趋势,创新性地提出“AI+材料”研发新范式,建设智能化无人试验平台、构建大模型技术底座等前沿理念为中国特钢产业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战略指引。

图为张龙强
冶金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龙强在《锻造新质生产力:海洋经济与能源革命中的特钢之路》报告中阐述了特钢在服务国家海洋经济与能源转型中的核心价值与实践方向。他提到,2024年海洋经济领域用钢量约2000万吨,预计2025年约有5%以上的增长。2024年能源领域用钢量约4400万吨,预计2025年能源用钢将达到4800万吨以上。

图为徐晓春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徐晓春在《南钢数字化转型升级实践与探索》报告中系统展现了南钢波澜壮阔的数字化转型全景图。这一路的探索,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管理、组织与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为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南钢范式”。

图为姜周华
东北大学特殊钢冶金研究所所长姜周华在《高端特钢和特种合金的研究与展望》报告中重点分享了在特种冶金纯净度控制、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模具钢,以及冶金过程智能化等方面的关键突破与前沿思考。报告直击行业“卡脖子”环节,从超纯熔炼的工艺革新到破解高导热模具钢的性能瓶颈,再到冶金过程的智能升级,清晰勾勒出中国特钢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的技术路径。

图为马党参
钢铁研究总院特钢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马党参在《中国工、模具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报告中系统概述了中国模具钢的产业现状、技术进步与未来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他提到,汽车和家电行业仍是模具钢的主流,我国航天、航空和电子IT及医疗行业的发展值得重视,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是未来重点方向,模具钢必然向高端化转型。

图为任鹏飞
中汽中心中央研究院高级技术专家任鹏飞博士代表副院长孟宪明做《中国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及对汽车用钢的需求》报告。该报告清晰勾勒了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态势,更深入剖析了其对钢材性能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在高强钢、热成形钢及多材料连接技术方面的前沿进展,为钢铁与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

图为赵发忠主持13日上午论坛并做会议总结
最后,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副秘书长赵发忠做会议总结。他表示,此次论坛中领导和专家从多个维度做的讲话和报告,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又有技术层面的攻坚克难,更有企业层面的实践真知,内容充实,亮点纷呈。本次活动成果丰硕、远超预期:一是展示了新成就。10000平方米展区集中展示了特钢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成果,充分彰显了我们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中的综合实力。二是凝聚了新共识。同期举办的各项重磅活动,院士专家、行业大拿的精彩报告,清晰勾勒出行业“绿色、智能、高端、全球化”的发展主线,更将特钢发展放到“十五五”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的大棋局中谋划。三是打开了新局面。多场专业分论坛及对接活动,聚焦细分领域需求,推动技术供需精准匹配,助力企业打通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落地的全链条,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超,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世峰,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秘书长刘建军,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亚彬,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立国,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乃辉,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维等嘉宾在现场参会。
本届论坛得到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河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来自重点特钢生产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媒体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和相关展会、专题研讨会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