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新材料前沿

3D打印为新材料企业“打”出新天地

2019-07-17 09:35:00

  周裕

  作为增材制造的典范,3D打印技术颠覆了我们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与传统的车、铣、刨、磨等制造工艺不同,3D打印技术借助三维数字模型设计,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电子束等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可以肯定的是,3D打印技术必将给新材料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3D打印市场边界的不断扩张必然会拉动新的需求。具体来看,这种需求集中在两个领域:3D打印装备和3D打印材料。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3D打印材料市场规模始终保持35%以上的速度增长,3D打印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9.92亿美元。3D打印市场规模的爆发性增长,必然会带动各类3D打印机的采购需求。有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3D打印机总量将超过670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212亿美元;到202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3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新材料企业完全可以和相关机构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多样化打印技术的打印设备。

  对于新材料企业而言,3D打印材料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新材料产业为3D打印技术提供其所需的材料、粘结剂等,3D打印技术的落地必将直接影响新材料产业。目前,主流的3D打印材料有金属粉末材料、光敏树脂材料、光固化树脂材料、生物材料、工程塑料材料、非金属类材料等。而金属粉末类和光固化树脂类材料是目前我国3D打印行业中较为常用的3D打印材料。我国涉及这两类材料的公司数量较多,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当前,新材料企业进军3D打印市场迎来了最好的政策环境,《“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政策相继出台,不但为3D打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更为新材料企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3D打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仍较为落后,多数3D打印材料还依赖国外进口。比如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我国在设备端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是在专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仍然滞后,面临材料选择局限性较大、品种少、供应商少、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等情况。为此,科技部印发《“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80%以上材料国产化。

  未来,企业可以集中技术力量进行研发,多多关注3D打印材料市场的新变化,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新材料。但是,也必须考虑到3D打印材料的特殊性,细分垂直领域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在推动3D打印技术与材料产业化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前调研相关领域的市场需求,选择市场相对成熟、规模可观的领域试水。

  《中国冶金报》(2019年07月17日 03版三版)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