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新材料前沿

攻坚克难 超越梦想
——记攀钢钛渣熔盐氯化炉大型化及应用技术团队

2021-08-25 08:29:00

  本报通讯员 李亮 赵青娥 记者 孟祥林
  近日,由攀钢钛渣熔盐氯化炉大型化及应用技术团队申报的“钛渣熔盐氯化炉大型化及其应用”创新成果获四川省机电冶煤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通报表扬。而在这之前,他们已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2项。
  要知道,这支队伍成员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而一个个沉甸甸的奖项已经挂满了他们奋斗的“枝头”。
  攻坚——
  突破低品位钛原料应用困境
  钛是一种战略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冶金、化工等领域。钒钛是攀枝花特色资源,也是一张重要的“名片”。攀西地区拥有全国90%以上的钛资源,但其为共生岩矿,杂质含量高,钛的分离提取与综合利用难度大。
  攀钢牢记高效、绿色开发攀西战略资源的国家使命,致力于打造完整钛产业链,于2011年5月份投产海绵钛项目。攀钢从国外引进当时国际先进的熔盐氯化生产技术,但运行中遭遇炉况不稳、炉体熔盐渗漏等系列技术难题,不能实现达产和稳产目标。面对严峻的生产形势,攀钢研究院氯化冶金团队与攀钢海绵钛分公司技术人员组成钛渣熔盐氯化炉大型化及应用技术团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从原料、设备、控制等方面着手,逐一分析,找准原因,解决问题。
  最后,通过开发熔盐组分控制模型、炉况与液位稳定控制方法、氯化系统固相物杂质控制技术,他们突破了原料限制瓶颈,攀钢成为国内首家规模化利用低品位原料生产四氯化钛的企业。同时,熔盐氯化炉连续稳定运行时长远超国内外炉龄水平,实现了氯化炉的达产达效,降低攀钢四氯化钛生产成本在10%以上,为攀西钛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超越——
  实现熔盐氯化炉大型化突破
  事业总是在接续奋斗中发展,梦想总是在创新和埋头实干中成真。虽然实现了本土钛原料的氯化工艺顺行,但当前熔盐氯化炉的生产能力与高端钛产品的发展需求仍有不少差距。能否通过熔盐氯化炉大型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呢?该团队与国外某技术先进的专家团队进行了交流,得到的答案是:“我们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就致力于突破熔盐氯化炉大型化的技术难关,到现在50多年过去了,仍无突破性进展。”
  别人不能干的,我们能不能干?要去解决一项世界级难题,尽管心里没底,但该团队成员都不想放弃。他们决心破瓶颈、解难题,依靠自身力量去解开攀西低品位钛渣熔盐氯化炉大型化“密码”。该团队研发人员与装备人员、操作人员一头扎进生产现场,跟班熟悉工艺及设备运行情况,同时结合设计资料,查阅大量外文文献,很快发现了现行装备的薄弱点与大型化的限制环节。通过进行计算机数值仿真、实验室冷态模拟及生产现场验证等,他们开创性地提出熔盐氯化炉及配套系统大型化和工艺稳定控制方法。
  2017年至今,在原有厂房不增加设备及公辅系统占地面积的极端条件下,攀钢成功新建了3套自主开发的大产能钛渣熔盐氯化系统并实现稳定生产,在使用国内外最低品位钛原料的前提下,实现了氯化炉单炉产能全球最大的历史性突破,帮助攀钢四氯化钛产能提升30%~50%。
  奋进——
  进一步开发超大型熔盐氯化装置
  该团队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崇高使命和不懈追求,研发的基于攀西钛资源的熔盐氯化炉大型化成套技术获得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还取得“熔盐氯化炉”“处理含有较高相物杂质粗四氯化钛的装置和沉降方法”等授权发明专利24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2项。该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海绵钛与钛白生产中四氯化钛原料短缺的难题,也扭转了因四氯化钛产能不足而限制企业高端钛产业发展的被动局面。
  由于起步晚,技术落后,国内依然面临高品质海绵钛产能不足的情况,加之攀西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仍然偏低,必须不断地创新再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接下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在前期成功实现氯化炉大型化的基础上,我们有了更高的目标,正在进一步开发产能更大的超大型熔盐氯化装置,为将来构建世界领先的熔盐氯化法钛白技术创造条件,为打造世界级钛产业基地提供硬核支撑。”该团队负责人李亮说道。
  未来,该团队仍将扎根攀西大地,坚守科研初心,全身心投入到攀西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工作中,争做国家战略资源开发的排头兵,为推动钛产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冶金报》(2021年8月25日 03版三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