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杨
日前,笔者走进位于首都西北边陲古城宣化的河钢集团张宣科技,特材产线的锻造机正在自动锻造,红光外泛的模具材料逐渐形变、下线、装车,即将运往广东市场。从去年12月份开始,模具材料的销售情况就呈现国内和海外市场“全面开花”的特点。今年第1季度,该公司模具材料畅销国内外市场,部分牌号材料售价提升200元/吨~300元/吨。
随着国家各部门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红利持续释放,下游行业设备更新需求激增,直接拉动模具等材料消费升级,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张宣科技锚定政策方向,凭借创新的理念、硬核的技术、智能的场景,全力竞逐新材料赛道。
科技引擎搭建技术新生态
近3年来,张宣科技特种材料的研发投入始终保持增速,累计申请科技成果、发明专利20余个。在科技创新方面,该公司已建立河北省低碳冶金实验室及中试基地,实验室通过国家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配备了完善的实验、研发、检验检测设备,可按照客户“材料画像”精准制订研发生产工艺,并完成材料的终端检测。
今年3月份,张宣科技研发生产的超低温高强韧无磁不锈钢材料应用于“人造太阳”延续项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CS超导磁体。特材产线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我国攻克了极低温环境下材料高强度与高韧性无法兼顾的世界性难题,为核聚变能源发展铺就关键基石。
科技创新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行业竞争的下半场。张宣科技坚持“自主研发+开放合作”双轮驱动,在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理化所等高校院所合作成立高端材料低碳制造技术实验室,瞄准高端特种材料发展方向,着力解决行业发展技术瓶颈的同时,不断加大与客户定制化生产合作力度,正积极打造生产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新生态。
在技术转化应用方面,该公司把握当前行业市场热点,创新应用了“三联工艺”“氮气技术回填”“智能锻造成型”等绿色新技术,将具有更强的工业场景适应性,可在极限条件下完成关键工艺的执行,如“氮气技术回填”可将磷、硫含量分别可控到0.002%、0.001%以下,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智能制造支撑产品矩阵建设
近年来,张宣科技借力产线智能化优势,加速产品升级、新材料开发,迄今已成功开发60多个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材料,材料类型涵盖模具材料、高温合金、镍基合金、因瓦合金等产品矩阵。
“真空感应炉、真空自耗炉、恒熔速保护气氛电渣炉、自由锻锤、45MN快锻机及其配套设施智能化程度达到行业一流水平。”该产线作业长张利江介绍,“核心装备引自全球著名的加热、熔化、热处理和焊接等设备专业化集团,具备高品质镍基特种合金产品供应能力。
手握多项“硬核”装备,制造“高精尖”更轻松。在特种材料研制产线的核心区域——真空冶炼区域,笔者看到真空自耗炉正处在运行状态,一名技术人员坐在显示器前勾勾划划,对着工艺参数表进行核对。
“我们对照国际先进标准设计专属技术方案,只要将工艺参数输入真空感应炉PLC(可编程逻辑控制)智能控制系统,所有操作均能实现智能控制。”张利江说,与客户确定订单后,从物料采购、领料、生产、入库、发货等工艺流程和业务均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智能化系统管理,整条产线高效、有序运转,全部得益于智能化系统的升级与革新。
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产线还是一座“会思考”的产线。张利江打开数字孪生系统,产品矩阵表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从牌号、性能指标到生产参数,甚至终端用途都呈现在眼前。
优化布局借势“出击”
走进张宣科技特材产线,映入眼帘的是保护气氛电渣炉、自由锻锤、45MN快锻机及配套智能装备忙而有序的景象,技能精湛的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地进行盘点,一辆辆自卸车闪烁着灯光驶出生产线。
而在非洲埃及,全长百米的生产线上,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工人们正熟练完成下料、成型,这里生产制造的模具材料,在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后将用于生产电器美容仪塑胶外壳、精密仪器。
继2024年11月份后,张宣科技通过向内优化、向外求索,闯入非洲埃及市场,正加速全球化布局步伐。
张宣科技将高质量营销贯穿市场布局、客户评估、过程管控等各环节,在一个个具体订单上实现有营收的合同、有利润的营收、有现金流的利润,第1季度新中标的订单全部保持在盈利状态,高质量经营“开花结果”。
为实现从“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到“编好篮子去选菜”的转变,张宣科技营销系统进一步完善产销服务机制及营销选人、用人机制,深化服务缺陷自查自纠专项行动,让精干高效的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在高端营销、技术营销、品牌营销上发力,不断提升经营创效能力。
同时,张宣科技一方面与终端客户建立订单合作模式,材料直接出口;另一方面“借力发力”,持续拓展空白市场,推动营销板块进入扩围新阶段。
《中国冶金报》(2025年05月21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