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用户行业

京津冀一体化突围

2019-06-03 08:05:00     作者:祁三连 李忠利

  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地球天文台团队负责人Elvidge称:“你可以从一个国家的城市夜晚灯光中了解到许多信息,如人口、经济增长、对外投资、战争和经济衰退。”

  2015年,在NASA卫星夜间地图上可以看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夜间灯光早已连成一片,但京津并没有,而且北京灯光的亮度和面积比天津还要大。三年之后,尽管灯光密集度不及长三角和粤港澳,但北京和天津的灯光几乎连成一片了。

  京津冀地区经济规模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但京津冀三地之间发展并不平衡,从产业结构看,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 82%,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天津、河北则仍处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近年来,北京企业向外转移的趋势增强,打造京津合作示范等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产业和服务落差过大的抓手。

  

  

  

  在提出构想6年之后,京津合作示范区迎来首批招商企业。5月20日,京津合作示范区承接首都产业对接会在京举办,阿里云、京东方、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北方航空实业集团等14家企业代表同京津合作示范区进行了现场签约。示范区聚焦高科技制造业及现代高端服务业两大产业组团的产业定位雏形初现。

  天津工业园区集聚,首都转移企业和市场客户的选择空间众多。京津合作示范区何以在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中突围?叠加的产业政策优势和“产业先行,产城融合”的建设思路提供了示范区吸引招商的“双保险”。负责示范区整体开发建设的首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首创经中目前已在示范区投资40亿元,年内累计投资将达到70亿元。首创集团相关领导在对接会上指出,未来还将自主安排70亿-80亿元资金,推出更为优惠和灵活的扶植举措,进一步降低企业落地成本,帮助入驻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2019年是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作为天津未来科技城六大组团之一,京津合作示范区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载地和京津合作共建的协同发展试点示范区。在产业经济学家马光远看来,“承接”二字不足以展现京津冀协同共生的产业格局,京津冀合作是要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也将是未来城市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

定位高科技制造业及现代高端服务业

  “示范区是面向未来的,我们要把阿里达摩院在芯片、量子计算等最新技术实现商业化,导入到京津合作示范区中来。” 阿里云北方区解决方案总经理赵庆元在对接会上提出,阿里将把这些年在城市大脑、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建设经验汇集到示范区,通过城市治理、城市服务和产业发展三个方向将京津合作示范区打造成京津冀示范区,甚至是全国示范区。

  对接会当天,包括阿里云在内的14家企业与京津合作示范区进行现场签约,这也是示范区启动建设以来的第一批签约客户。京津合作示范区位于天津城区东北部,占地38平方公里,历史上属于北京清河农场。2013年3月,京津两地提出共同规划建设京津合作示范区构想。根据规划,京津合作示范区位于天津中心城区东北宁河区内,建设周期15年,规划常住人口31万,就业人口18万,是天津未来科技城的重要组成板块。示范区将承担起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需要,推动教育、医疗、科研等资源向示范区集聚。

  按照规划,京津合作示范区十五年开发周期内预计投资总额约2500亿元,负责整体开发的首创集团全资子公司首创经中将安排5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在初期投入40亿元后,园区形象初步显现,产业落地条件日趋完备,具备了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项目落地的基底环境。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第二阶段(2018-2020)目标,产业联动发展成为现阶段的发展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在首批签约的14家企业中,像阿里云一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包括业务覆盖端口器件、智慧物联、智慧医工三大板块的京东方、聚焦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深蓝科技、基于智能操作系统可视化技术处理服务的址点科技,中硅科技、京东指挥物联、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等科技企业也均在签约名单之列。

  招商偏好折射了京津两市在当前产业格局下对经济合作示范区差异化的产业定位。根据首创经中公司的总体产业规划,示范区将形成高科技制造业及现代高端服务业两大产业组团,构建以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旅游休闲、健康医疗、文化教育为特色支撑的“3+3”产业体系,推动示范区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市场化引入”和“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是示范区并行的两条招商路径,除了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企业,示范区同样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承接北京疏解项目和溢出资源。对接会当天,北京市国资委邀请北控集团、京能集团、首钢集团、同仁堂集团、祥龙集团、首旅集团、首农集团等百余家国有企业到场,力促京津两地产业实现深度对接。

  “京津合作示范区也让更多企业看到产业协同发展拥有的巨大潜力,2019年或许就会迎来国有企业和市场化的产业头部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的一个爆发期。”一位入驻企业代表如此说道。

叠加优势、产城融合提供“双保险”

  “现在我们梧桐树已经成林,需要很多凤凰落到我们示范区。产业进不来,这个示范区就不能说成功。现在我们要做产城融合,就要把很多基础设施、服务配套,教育、医疗全部对接好之后,把产业同时引进来。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把核心要素进行重新整合。”首创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松平指出了示范区招商引资、协同发展的要害所在。

  在产业招商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激烈的外部竞争。2018年起,天津对全市产业园区进行整合调整,将保留6个国家级开发区、31个市级工业园区。同时,天津还有众多的非首都功能承载地。因此首都转移企业和市场客户都有众多的选择。这倒逼示范区在激烈的产业招商竞争中,出台更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打造优质的产业生态环境。

  背靠京津两地的协同支持,京津合作示范区享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市、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高新区等多重产业的叠加优势,入驻合作示范区的企业可以享受共计111项优惠政策,诸如促进民营经济的19条,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天津高新区环境7条等政策。

  首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爱庆指出,“政府给予首创或示范区的政策,我们也将最大限度地落实到园区建设发展或返还给入区企业,会根据入区企业的类别给予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地成本和税收优惠政策。此外我们还将自主安排70亿-80亿元资金,推出更为优惠和灵活的扶植举措,进一步降低企业落地成本,帮助入驻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产业繁荣发展。”也就是说,扶持政策涵盖了降税减费、人才激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京津合作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和产业定位为其在协同发展的产业平台中脱颖而出提供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示范区坚持“产业先行、产城融合”的建设思路,形成了未来智慧生态城市的超前规划和职住一体的城市运营及服务理念。2015年,示范区正式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的试点,三星、阿里云、京东方、深蓝科技等企业均参与到了示范区智慧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当中。

  据首创经中总经理吴怀量介绍,示范区内排水、燃气、热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到2020年前全部完成。公共配套资源方面,一所12年制优质公立学校,预计2020年9月正式开学;中央公园、展馆及办公基地的建设预计2020年底完工;同时将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建设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首创经中公司产业新城平台总经理张朝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合作示范区的产业招商正在践行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即以3+3产业规划体系为指引,通过一揽子政策和服务支持快速吸引龙头企业落户,实现上下游联动发展和产业基础的初步建立,未来示范区将在政策优惠的同时,更注重区域产业配套和产业生态的打造。

疏解承接与产业协同发展之辨

  京津合作示范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4+N产业承接平台之一。天津市滨海新区商务和投促局局长、投资促进中心主任纪泽民介绍,京津合作示范区的第一步就是做好承接,建好平台,让北京企业转移过去安家落户。

  在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看来,“承接”带有被动含义,无法完整概括京津冀一体化合作共赢的内涵。马光远在对接会当天的演讲中提到,北京在整个疏解过程中并非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有进有出,跟周围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

  正如纪泽民所说,京津合作示范区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产业延伸。“北京做北京的产业优势,天津发挥天津的产业优势,北京做研发,我们做生产,北京做大的全国贸易,我们做物流配送,做好天津港基础优势。除了衔接之外就是产业共生,将来京津冀城市群肯定是产业生态非常良好的生态,不是过去那种互相竞争、互相抢饭碗的生态,大家各干各的主业、各有各的优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祝尔娟教授的研究结论印证了这一协同发展的趋势,目前整个产业格局已经发生变化,研发正在向北京聚集,制造开始向周边转移。根据她的分析,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京津冀三地相互投资、人才流动、联合创新等方面的数据指标均陡然上升。同时,北京人口疏解已初见成效,常住人口总量及增长速度双下降,城六区人口下降六十多万。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与天津市委研究室发布的《北京来津(或在津投资)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北京来津经营(或在津投资)企业达8116家;近三年来,在津投资额,京企占近四成。

  “我更期待站在中国经济百年大变局这个角度,把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承载的重大历史使命再拔高一点,京津冀的成败决定中国城镇化的成败,决定中国能否形成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城市群、产业带。”马光远在演讲中如是说。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