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用户行业

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 中国汽车业转型升级时不我待

2019-12-06 10:01:00

  12月1日-2日,2019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省博鳌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新华网、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每日电讯主办,中国一汽红旗品牌联合主办。
  在一汽、广汽、江淮、北汽等多家汽车企业参加的圆桌会议上,参会的企业家们纷纷表示,目前国内汽车市场消费需求不足,短期内市场下行趋势延续,行业将继续承压,企业分化也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要求汽车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同时把握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争取实现“换道超车”。
  汽车市场销量下滑压力凸显
  近两年的汽车市场并不乐观。2018年,国内车市出现2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当年汽车销量2808.1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2.8%。鉴于车市进入低速发展状态,中汽协在2019年初曾经预测,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为2810万辆左右,与2018年基本持平。
  不过,就目前来看,即使维持2018年的销量也很难实现。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姚杰公开表示,从2018年7月起,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就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截至目前这一状况仍没有扭转。他表示,如果以当前数据来推断,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将下滑10%。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16个月销量同比下滑。累计方面,2019年1-10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44.4万辆和2065.2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0.4%和9.7%,产销量降幅比1-9月分别收窄1和0.6个百分点。
  不仅是中国车市,全球多个汽车市场的销量都相继出现下滑。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预测,2019年全球汽车销量或将下滑约310万辆。
  随着国家“六稳”政策的逐渐落实,业内预计2019年国内汽车销量降幅将继续呈现逐渐收窄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从10月产销数据完成情况看,产销量尽管有所回升,但回升的幅度仍较小。其中乘用车市场消费需求没有明显改善,商用车在各地加快更新淘汰及投资拉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本月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新能源汽车则连续4个月同比呈现下滑。
  为应对需求端的变化,供给端也在通过转型变革谋求新发展,不少主流车企采取各项举措缓解增量压力。综合行业媒体的报道,在刚刚过去的半个月时间内,奔驰、宝马、奥迪均公布了裁员、下调年度奖金、减少运营成本和固定资产投资等降本增效手段,以期将资金用于电气化、数字化等前沿技术中,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但新一轮的机遇也将与挑战接踵。业内专家分析,2019年国内车市进入了非常关键的时期,再靠主打性价比的模式,未来很可能难以为继,中国品牌汽车下一步就是要与合资企业进行正面的、全面的竞争。经历了严峻的市场考验后,中国品牌也许能进一步认清市场,了解自身的实力去补足短板,学会如何在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江淮汽车党委副书记王东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国内车企目前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原因在于,前几年汽车形势一片大好,谁也没有料到市场在2018年开始会急转直下,很多车企此前增加的产能目前集中面临着消化难题。
  “很多业内专家愿意用千人保有量这一指标来和欧美发达国家对比,从这一指标的差距来判断我们国家汽车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市场需求。”在王东生看来,尽管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不代表我国会产生出一样的市场需求。
  “尽管近两年国家的鼓励性消费政策对汽车行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是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汽车行业的市场需求增长是有限的。”王东生告诉本报记者,“发达国家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小,如果我们国家也发展到发达国家千人保有量同样的水平,那么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未来我国的汽车总量将远远超过我们的环境承载力上限。所以以此来看,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是不切实际的。”
  汽车企业必须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成为车企的出路。“高质量发展以高端技术为引领,高端技术亟须开放创新为引擎。中国经济走到当前时点,模仿跟随、粗放扩张已经无法带动经济发展稳步前行。”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博鳌论坛圆桌会议上如是说道。
  徐和谊表示,以突破式创新,开启“换道超车”的全新路径,正在成为车企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以开放创新突破高端技术,引领全球经济发展潮流,将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车企高质量发展以新兴产业为基石,新兴产业需要跨领域集成创新。
  近年来,在汽车行业,传统能源向电动力转化,机械制造向人工智能进发,多领域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创生出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其产业链在内的一大批新兴行业,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释放了巨大的活力。
  王东生表示,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要求汽车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加快传统制造业和数字化的深度融合。首先,从被动式的变革来讲,建议进一步培育促进产业变革的土壤,2022年汽车产业全面开放,已经给国产汽车行业变革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同时,建议加速国有汽车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只有让企业真正进入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才有变革的动力。其次,主动性变革方面,只有通过跨界合作才能使传统的汽车制造业发生变化,否则,充其量只是将数字化当作汽车行业的工具,很难实现真正的变革。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当前已经有很多品牌从增量转为存量市场。大部分汽车品牌形势低迷,各大车企也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对此,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国内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近日告诉记者,“一切的竞争都是源于实力,即使市场再难,当产品真正具有实力的时候是无惧竞争的,市场会进入强者更强的时代。当前的市场,一些竞争力相对比较弱的品牌销量会进一步下滑,这是难以避免的。”
  新能源市场将成为新赛道
  全球车市的寒冬也让国内车企和国际知名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比如在新能源领域和汽车的智能互联方面,事实上国内很多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储备方面都站在了世界前沿,拥有了和国际知名企业同台竞技的能力。”王东生说道。
  以江淮和大众的合作为例,根据协议,合作双方共同成立一家股比各占50%的合资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相关移动出行服务。
  “以往的合作模式当中,国内车企对国际大企业无论在技术、人才还有资金方面往往是全面依赖的形式。但是这次江淮和大众的合作不是这样,双方股比各占50%,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品牌共有、技术共享。”王东生告诉记者,“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欧美发达国家经过百年的沉淀,各方面的优势已经形成,我们很难再有赶超的机会,但是新能源领域将是一个全新的赛道,大家同时起步,有些方面我们甚至已经领先。”
  12月3日,在2019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闭幕的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无疑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针强心剂。
  近两年,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额度也在逐年降低,预计在2020年底完全退出。在补贴退出后,“双积分”政策将成为鼓励车企继续生产新能源车的接档政策,通过积分交易让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更加市场化。
  在王东生看来,“双积分”政策将令很多生产传统燃油车的企业改变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业务。“从长远来看,‘双积分’政策是我们国家推进能源改革、进行改造升级的一个有力措施。”王东生告诉记者,接下来,期待汽车行业更多的市场化改革步骤能稳步推进。“尽管整体汽车市场面临寒冬,但这恰恰是市场规律的一种体现。无论市场如何波动,机遇和挑战永远是并存的关系。”(作者:高伟)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网站实习1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