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冶建钢构

提供一站式节能环保定制服务
——中冶北方节能减排技术助力“蓝天保卫战”

2021-07-13 08:30:00

  

  
  中冶北方承担的山西太钢四烧715m2多功能高效环冷机改造工程
  本报通讯员 李迪
  “绿色制造”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制造模式,是推动冶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化解产能过剩、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在冶金行业铁前领域,烧结厂毫无疑问是钢铁企业推行“绿色制造”战略重点,不仅因为其烟气排放量占钢铁企业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更因为烧结烟气具有排放量大、温度高、携带粉尘多、含二噁英类物质等特点,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气杀手”。近年来,中冶北方积极开拓冶金铁前领域节能环保市场,以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为发力点,研发应用了一系列满足钢铁企业环保改造的核心技术,提供一站式节能环保定制服务,助力钢铁企业打赢“蓝天保卫战”。
  确立全过程烟气治理的技术路线
  提到烟气治理,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脱硫脱硝装置,其可以综合脱除烟气中的有害物质,使得外排的烟气符合国家环保排放标准。但是,脱硫脱硝装置的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会随着烟气处理量的增加而大幅提高,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是不能承受之痛。因此,针对烧结厂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仅仅关注末端治理(除尘、脱硫、脱硝)是远远不够的。要把目光转向烧结生产全过程,要关注原料条件、燃料条件、设备状况、生产操作、检修维护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措施要从源头、过程、末端全方位切入,综合考虑烟气治理的建设投资和节能减排效果。对此,中冶北方确立了采用“源头控制”“过程优化”“末端治理”“余热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进行烧结烟气的综合治理,用最高的性价比帮助钢铁企业完成环保改造。
  循着这样的技术路线,中冶北方着眼烧结生产全过程和关键环节,分兵突围、各个击破,潜心10余年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最终形成了烟气循环工艺、活性焦烟气净化技术以及烧结余热资源高效回收与利用技术“三把利刃”——“烟气循环工艺”将一部分烟气循环利用,可实现“源头控制”和“过程优化”,大幅降低了后续净化风量,节省了脱硫脱硝装置的投资和运行费用;“活性焦烟气净化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全部国产化,可实现烟气中污染物五位一体脱除,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烧结余热资源高效回收与利用技术”集成了多功能高效烧结环冷机成套技术及烧结余热高效利用技术,通过合理配置环冷机的冷却风、降低烧结和冷却系统漏风率等措施,实现烧结矿显热和烧结烟气显热的高效回收,然后将回收得到的余热进行梯级利用。
  定制服务提供高效环保解决方案
  市场是检验技术创新的“试金石”,每一项新技术、新工艺的最终归宿都是服务于市场和客户。针对不同钢铁企业新建、改造、扩产的需求,中冶北方充分利用这3种技术的不同作用和优势,因地制宜,各取所长,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定制化环保解决方案。
  2013年,中冶北方设计的国内第一套烧结烟气循环系统在宁钢新技术烧结机上顺利投运,系统投运近一年的运行结果表明,烟气循环利用对烧结矿产质量无明显影响,工序能耗降低约5%,外排烟气可减少20%以上,烟气脱硫装置投资及运行成本可减少约20%。节能、减排、降本的烧结烟气循环技术在宁钢成功应用,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成为国内自主研发的烧结烟气循环技术应用的里程碑。
  2015年4月,中冶北方总承包建设的国内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全部国产化的烧结烟气活性焦净化装置——永钢联峰钢铁450m2活性焦烟气净化工程建成投运。该项目综合运用了烟气循环技术、活性焦烟气净化技术以及多功能高效环冷机技术,采用先减量后治理的思路,减排、协同治理与余热利用并举,使活性焦烟气净化系统的处理风量降低了30%,投资节省30%,吨矿烟气净化运行费用降低20%,新烧结机系统建成后减排效果显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9210吨、粉尘排放670吨、氮氧化物排放1758吨和生产浓硫酸约1.5万吨,每年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约33.6亿标准立方米烧结烟气,为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新的思路。
  持续改进
  确保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2018年初,国家再推环保新政策,烧结、球团烟气超低排放标准应时而出。中冶北方无畏挑战,先后承揽了济源钢铁、联峰钢铁、日照钢铁、天柱钢铁等10余个烧结超低排放改造和新建项目,并在项目实践中持续改进和优化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烟气循环技术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可以结合各家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和需求,站在不同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实施合理的工艺方案;活性焦烟气净化技术的脱硫脱硝效率从原来的95%以上提高到98%以上,并在净化系统增设烟道气-气换热器,利用烧结烟气的余热产生热水,循环利用,在有效控制进入吸附塔的烟气温度的同时,确保活性焦系统稳定运行;多功能高效环冷机技术从第一代产品更迭到第六代产品,产品遍布辽宁、江苏、山西、山东等国内多个省以及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真正做到了以持续不断的创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为冶金行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冶北方将继续聚焦绿色制造,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围绕提高活性焦综合性能、提高污染物脱除率、降低装置运行费用及环冷机零排放技术进行深度研发,加快形成大气污染物多种治理方案技术集成以及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工艺技术集成。中冶北方将深化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在提升创新研发的自主可控能力的前提下,加强与高校、钢企的合作与交流,加速“拳头产品”的转化落地,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夯实“国家队”核心技术储备。
  《中国冶金报》(2021年7月13日 05版五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