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冶建钢构

初心为舵 创新为帆 实干为桨
——中冶北方的科技航船迎风破浪砥砺奋进新征程纪实

2021-11-02 08:06:00

  
  图为中冶北方设计的越南和发榕橘烧结球团项目。
  本报通讯员 刘喆 记者 杜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引领下,中冶北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北方人”经60多年栉风沐雨洗礼后愈加赤诚的不变初心,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一路护航,在创新体系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和加速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了“匠心”独运的“北方”方案。
  以初心掌舵,突出科技创新
  成为企业发展进步的“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冶北方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新方向,坚定冶金报国的初心和自主创新的决心,牢记冶金建设“国家队”的责任担当。他们通过打造统筹管理和独立承担相结合的两级科技创新体系、采取深化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的方式、组建专题研究项目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管理体系等举措,不断突出科技创新对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发展进步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为企业从国内为主走向国内、国际并重,从钢铁冶金为主走向冶金、非冶金业务齐头并进的大型国际化工程公司输送不竭动力。
  以创新擎帆,尝试多箭齐发
  激发企业科技效能的“厚积薄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冶北方作为底蕴深厚的央企子公司,在冶金行业铁前领域深耕多年,一直靠超强的顶尖技术实力“闯荡江湖”。中冶北方在科技创新工作上提出了“下足实功夫、磨出细致活、练就真本事”的指导思想,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创新缺乏体制机制支撑、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不够、成果转化速度慢等各种问题,制订出一系列改革对策,大胆尝试,多箭齐发,从而有效激发企业上下创新热情,科技效能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
  第一箭:在科技创新体系上“下足实功夫”。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冶北方打破原有模式,实行公司、设计院所两级的科技创新体系。其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由公司统筹管理。比如,数字化矿山、BIM技术、活性焦烟气综合治理技术等产业化前景巨大的研发重点课题,作为企业“争做冶金铁前领域设计研发国家队、节能环保领域主力军、新型产业探索者”发展战略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由公司全面统筹管理,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集中优势资源,多专业相互配合,主管部门统一协调,确保项目有效实施,取得预期成果。同时,业务建设项目交由中冶北方各设计院所独立承担。这些项目基本都是围绕于工程设计服务,项目的确定是针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最近几年,中冶北方各设计院所每年独立开展的业务建设项目均保持在50项以上,对于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起到了实打实的支撑作用。
  第二箭:在核心技术攻关上“磨出细致活。科技创新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更不能靠一时之兴。必须坚持凝神静气,拿出只争朝夕的精神和精雕细琢的劲头,耐心、恒心、信心缺一不可。中冶北方坚持新发展理念,强调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性,并提出“沉得下去,浮得上来”的科技创新发展新道路。通过采取深化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的方式,在提升创新研发的自主可控能力的前提下,加强与高校、钢企的合作与交流,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得以进一步加强。此外,他们积极推进“专人、专管、专责”的攻关模式,组织成立了智慧矿山、带式焙烧球团和烧结球团智能化研究项目组,为高品质的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为企业实现“在主体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目标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
  第三箭:在成果转化提速上“练就真本事”。将技术转化为市场是中冶北方科技创新的工作落脚点。从这一落脚点出发,为了更好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中冶北方深入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强科研项目的战略布局,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步伐,在核心技术再拔尖、再拔高的基础上,加速成果转化落地;作为产业链上游企业,抓住产能置换、环保搬迁、超低排放改造机遇,加快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适当延伸主业链条,培育发展新动能,以独有的核心技术牢牢占据竞争制高点,不断巩固铁前领域技术领先地位;面对冶金市场容量不断缩小,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残酷现实,潜心做好技术优化和升级,做好全流程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管理体系,有效释放了科技创新效能。
  以实干挥桨,打造精品技术
  诠释企业砥砺奋进的“笃行致远”
  推进科技创新,不为一事谋、一时谋,而是为全局计、为长远计。作为钢铁行业铁前领域重要的设计研发力量,中冶北方在坚守传统主业阵地的同时,为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号召,在冶金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方面,也坚持靠实实在在的真功夫,打磨出经得住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精品。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节能环保工作的稳步推进,现代烧结生产对环冷机的运行稳定性,尤其是对密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烧结环冷机暴露的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烧结厂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的“瓶颈”。
  面对这个“卡脖子”难题,中冶北方组建专业研发团队,针对传统烧结环冷机在生产效率、余热利用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多重“病症”,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优化。无论是环冷机回转框架结构、台车技术和密封形式的集成,还是智能检测控制技术、配风技术的创新,在技术攻关过程中的各个节点,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一路愈战愈勇,成功研发出了既拥有高效冷却功能,又兼具余热高效回收性能的多功能高效烧结环冷机。该项技术共申报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这标志着中冶北方在该领域专利布局趋于完善,技术与知识产权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短短几年间,由中冶北方设计或总承包建设的多功能高效烧结环冷机已达30余台,产品遍布辽宁、江苏、山西、山东等多个省以及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2013年底在联峰钢铁(张家港)有限公司450平方米烧结机项目中实现首次应用,到2020年9月底山西太钢四烧715平方米环冷机改造工程顺利投运,中冶北方技术装备水平随环保标准日趋严苛不断提升;从第一代产品的“小试牛刀”到第六代产品的“大显神威”,中冶北方为冶金行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冶金看我,国际市场有我”的责任担当。以多功能高效烧结环冷机技术为代表的多项精品技术顺利完成项目落地应用,不仅成为铸就“匠心北方”品牌形象的生动印证,更是中冶北方科技航船开启砥砺奋进的新征程后实现笃行致远的最佳诠释。
  行程万里,初心如磐。60余年来,中冶北方一路风雨兼程,始终不忘来时之路,以“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中冶精神,向着争做冶金铁前领域设计研究“国家队”的目标不断奋力前行。今天,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冶北方将始终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继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为企业开启“匠心北方、服务共赢”的发展新篇章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冶金报》(2021年11月02日 05版五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