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冶宝钢以冶金运营服务为核心主业,人才是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石。中冶宝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挖掘人才潜力、发挥人才优势,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引才聚才,为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冶宝钢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聚焦企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高端人才、紧缺人才、技能人才引进,按照“现状清、需求清、责任清”的工作思路,彻底排摸用工缺口,科学制定招聘计划,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确保用人以公、用其所长,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使企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基层党委、党总支深入一线,全面了解基层用工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引进方案,充分借助政府“春风行动”、企业宣传阵地、社会招聘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等吸纳优秀人才,建立稳定的引才渠道。2023年,第四分公司党委加强与属地高校的合作,成为湛江首个高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联盟成员单位,在湛江技师学院、湛江机电学校开设“中冶宝钢班”定向班,以“工学结合”模式培养高技能型专项人才,积极探索产业升级阶段校企合作新模式;工业公司党委形成“三血”行动方案,制定包括推荐激励政策在内的八项招聘措施,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招聘范围,引入行车操作、维修技术人员180余人,有效巩固管理变革成果,推动行车“管用养修”一体化项目有序开展,助力冶金运营服务向“区域化、一体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升级。

中冶宝钢召开首届头雁人才论坛
科学培养,为转型升级提供专业保障
中冶宝钢党委加快“年轻化”干部队伍、“职业化”专业人才队伍、“复合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举措,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畅通人才发展路径,为员工提供锤炼本领、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平台。
以培养培训为抓手,通过技能比武、专项竞赛、业务培训等途径,激发技能人才创新活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强化“一专多能”型高素质工人队伍的培养,满足人才供给需求,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23年,协力分公司党委开展工程机械利保培训121次,覆盖人员925人,以“全员参与、以赛带练”的模式,实现降低设备故障率目标;第五分公司党委创新岗位聘用方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岗位轮岗率超过15%,促进管理人员快速成才;工业公司党委开展“行车多能工”“大工种”培训163人次,做实做优培训筹备、培训管理、及时评估、效果跟踪等,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重机分公司党委聚焦“新能源”冶金特种车辆研制难题,邀请专家走进企业开展授课4次,34人次接受培训,促进技术能力快速提升,全力攻克核心技术难题。

中冶宝钢组织开展电气技能培训
优化管理,为稳定经营提供机制保障
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中冶宝钢党委充分挖掘员工潜能,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人才扎根企业,尽情展示才华、发挥作用。协力分公司党委鼓励员工改进生产工艺,针对转底炉区域溜槽清理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118项,以劳动效率提升,促进员工满意度提高。第三分公司党委优化管理模式,在钢铁行业压力巨大的形势下,确保一线骨干员工收入。工业公司党委扎实推进“五必访”,尽心尽力帮助员工解决困难,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增强了对工作的满意度、信任度、忠诚度。第四分公司党委多措并举做好员工服务保障工作,2023年,为20名非本地户籍员工协调解决子女就学问题,进一步稳定员工队伍。第二分公司党总支组织开展管理人员专题培训,提升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谈话技巧、沟通能力,增进员工与企业间的理解,为改革发展、稳定经营筑牢根基。

中冶宝钢一线班组召开班前会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中冶宝钢党委聚焦产业实际,不断优化人才布局、完善人才政策、注重人才培养,以更强的定力、更实的举措汇聚英才,努力打造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推动冶金运营服务事业再开新局面、再上新台阶。(工业公司 李楚晴、王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