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5G商用开启,哪些领域显现出第一波盈利机遇?

2019-07-11 11:33:00

  前沿技术给人们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期。在5G出现之后,市场研究人员、科技工作者、通信运营服务商等各界人士都满怀欣喜,希望能紧紧把握5G所带来的市场机遇,给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添一把劲。 

  2019年被很多研究人士认为是5G商用元年,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和不懈的努力之后,我国5G产业终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时间,不管是业内专家,还是普通民众,都睁大双眼,从电视新闻、投资杂志等各个渠道获取关于5G的消息,5G俨然成为了社会各界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对于关注5G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的人们来说,深入思考5G在各领域的应用空间和潜力无疑是头等大事。那么,哪些领域较有可能成为5G落地的重要领域?在体系庞大的整个5G产业中,到底哪些行业较有可能“捕获”第一波红利呢? 

  5G+制造,智能制造加速落地的可靠保障 

  在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原有的生产体系已经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保留老旧生产机器、维持过时工厂管理思路的做法已经逐渐被摒弃,积极适应5G、物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监测无人机等技术及设备给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了许多制造业从业者的主动选择。 

  眼下,我国各大城市都争相建立高新科技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这为智能制造技术经验交流、行业规则制定等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5G工业数据传输速度快、传输耗时短等优势,工厂运维管理人员可以将工业产品、出入库时间、车间生产设备等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汇总和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为企业实现管理模式优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5G+通信,高速率信息传递带来畅快体验 

  2019年6月,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通信服务运营商发布了5G商用牌照,这标志着5G在我国通信行业的应用迈出了一大步。随后,国内各大通信服务提供商纷纷公布了自己的5G通信产业发展计划,其中涉及5G手机、5G资费流量套餐等相关内容。一些老牌及新创手机制造商也声称会在今后一两年内推出主打不同功能的5G手机。 

  那么,5G到底会给通信行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总结起来,无非就是数据信息传输速度更快、用时更短、效率更高。当前人们所接触到的移动通信流量数据套餐是以3G和4G为主。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一系列阻碍因素的逐步克服,使用5G通信数据流量套餐也会加速转变为现实。 

  5G+教育,在线教育模式拓宽知识传播渠道 

  从不识字母、不懂算数的孩童,到成长为知书达理、博学多识的科技型人才,其中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课堂教育这种重要方式,无疑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对于自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地区来说,开拓多种现代化教育模式,能够更好的满足求学者强烈的求学意愿,搭载了5G技术的在线教育模式,无疑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顾名思义,在线教育,当然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而稳定的5G网络能够确保远程教学过程中视频、问答等的环节的顺畅进行。借助5G这项技术的独特优势,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变得灵活多变起来。如果5G在线教育模式能够得到推广应用,那么知识的分享和传递将会给学生学习带来更多乐趣。 

  5G+医疗,助推远程智慧医疗取得显著成果 

  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较为明显。换言之,远程医疗的逐渐成熟慢慢打破了区域限制,诊断与医疗水平得到提升、看病花费的时间相应减少。除了我国以外,许多国家也在积极探索5G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新方向。 

  综合来看,5G技术将带来网络层的全面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医疗实时性、高效性以及稳定性的需求。利用5G、实时图像、实时语音等技术,医生可以快速调取各种医疗影像、数据图表等信息,以此开展有效会诊、远程手术、病情后续跟进等工作。 

  任何前沿技术如果只是停留在概念空想阶段而无法实际落地,那么这项技术就很难发挥原有的作用,并且很有可能被人冠以“华而不实”的名号。目前,5G这项技术在我国各领域的商用正处于初始阶段,其技术应用模式、行业生态体系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因而充满了多种可能性。理智而客观的看待5G在电力、影视、广告等领域的应用,不仅是市场研究人员所应秉持的态度,也是投资者所应把握的要义。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