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提速数字基建建设,激活高质量发展源动力

2020-04-22 11:20:00

  徐晓兰

  自今年1月份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在世界各地先后起舞,严重威胁着全球民众的生命健康,扰乱了各经济体间正常的经贸活动,并在石油暗战的助推下,终于引爆了一场以美股十天内四次熔断、美联储无限量QE为代表的全球金融动荡。

  在危机面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应对、科学防控,以巨大的制度优势和战略自信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疫情防控战役的阶段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但病毒无国界,欧美等地相继爆发的新冠疫情不但施压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而且严重影响了除防疫物资外的对外出口。恢复经济的发力点在哪,成为国内各界热议的话题。

  3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是继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20202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再次强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新基建由此成为我国稳投资、稳增长、促消费,化解疫情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中央文件里提及的新基建,主要包括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本质上都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也就是数字基建。与传统铁公基相比,数字基建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因此,数字基建带来的发展机遇,不在基建本身,而源自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与经济社会转型需求的叠加,是时与势的结合。下面,笔者谈一下对数字基建新特征的几点认识:

  一、数字基建即有传统基建的基础性、公共性、通用性,又具自身特有的技术性、专业性、使能性

  首先,数字基建与传统基建都具有公共性、通用性、基础性。5G和数据中心是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可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医疗等领域;工业互联网则可将设备、生产线、工厂、产品、供应商、客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更高效的生产体系。因此,数字基建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这种公共性、通用性、基础性让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斥巨资投入数字基建领域,以期取得巨大经济收益。

  例如,自2013年以来,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数量增长了两倍,其中以亚马逊、苹果、谷歌、Facebook和微软为首,单园区最大服务器规模已经突破30万台,很多大型园区服务器规模在2万台到10万台之间。到2019年第三季度末,这些大型数据中心中有504个正在运营,还有超过150个新的超大规模中心正在建设中。这种巨额投入显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目前,AWS已经成为亚马逊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在公司营业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19年,AWS更是以12.5%的营收占比,为亚马逊贡献了63.5%的营业利润!

  其次,数字基建具有技术性、专业性。数字基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融合汇聚、交叉创新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技术性、专业性,这是它与传统基建的重要区别。例如,在以ABC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融合为标志的云计算2.0时代,行业云兴起,更多的企业成为云化、数字化的主角,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海量数据的处理、存储和软件的云化。这就要求提高数据中心的规模化效益,构建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网络。而无损、智慧、开源将成为数据中心网络能力的三驾马车:无损数据中心可提升网络确定性和高效转发能力;智慧化能力有望解决海量数据中心运维困境;开放架构设备催生数据中心新的产业生态。

  第三,数字基建具有泛在使能性。所谓泛在使能性,是指数字基建能够广泛地赋能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提升生产效率、生活质量。例如,5G赋能交通,使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成为可能,车联网也将成为5G技术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赋能机器,诞生了工业机器人、手术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无人系统等各类机器人产品;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使工业生产全流程的各种要素资源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从而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物联网赋能城市,催生了边缘计算,使平安城市、雪亮工程建设迅速普及;数据中心赋能云计算,使后者成为企业和公众获取人工智能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数字基建拉动新投资、催生新消费、构建新生态,最终形成竞争新优势

  首先,数字基建是拉动投资的新抓手。例如,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它连接的主要是工业设备。当前,国际领先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连接设备数量已达到1000万台。而我国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平均设备连接数正在迈向百万级,处于快速增长期,假如每台设备的维护费降低一点、使用效率提升一点、加工产品质量提高一点,所产生的效益将非常巨大,很多中小企业也将从中受益。因此,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化改造不但能拉动相关投资,而且能催生巨大市场,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再如,据测算,仅中国到2025年的5G网络建设投资便将累计达到1.2万亿元,而其创造的经济产出将远超投入额。

  其次,数字基建是催生新消费的源动力。未来,随着数字基建的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将使从车联网、L4级自动驾驶到远程手术、家居服务机器人等的许多智能化蓝图变为现实。那时,智能网联汽车、各种智能硬件将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数字基建将是催生智能消费的源动力,而且将推动消费的全面升级。

  第三,数字基建是构建新生态的孵化器。云计算、物联网、5G的融合发展,使人工智能的云边融合特性越发明显。一方面,云服务成为获取人工智能能力的主要途径,具体表现为各科技巨头公司都选择将AI客户引入到云端平台来实现变现,比如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阿里云。另一方面,边缘计算推动了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从而使智能传感器、智能摄像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组成了庞大的物联网系统,而整个系统的AI赋能还要由云计算来完成。这种人工智能在云端和边缘端融合发展的态势,将催生许多新生态体系。目前,很多科技巨头在积极开发的新一代操作系统,如谷歌飞鲨操作系统(Fuchsia OS)、微软视窗核操作系统(Windows Core OS)、华为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 OS),正是它们抢占新生态体系话语权的鲜活例证。

  最后,数字基建最终将形成国家竞争新优势。数字基建催生的新行业、新业态、新范式将在工业、农业、交通、医疗、教育、金融、国防等几乎所有领域变革着人类社会的组织运作模式,从而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最终重构全球的政治版图。

  三、通过统筹推进数字基建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

  发力数字基建是立足当前,应对疫情冲击、促消费、稳增长的有效手段,更是面向长远,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谋取未来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但推动数字基建建设,应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有序推进。

  一是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一方面,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国家创新体系,加强软硬件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关键网络设备和智能网联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特别是打造一批汇聚大量活跃创新主体和开发者的开源社区及平台,推动长期卡脖子的各类工业软件加快突破。另一方面,统筹建设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着重建设包括工业数据管理服务、评估服务、产业监测服务及检测认证服务在内的四大类公共服务平台。此外,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专业及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如在全国制造业重点区域建设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等。

  二是构建国家级大数据管理、服务和安全体系。孤立、分散、封闭的大数据资源现状,不但制约着数据价值的高效利用,还带来了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等问题。因此,应构建跨层级、跨地区、跨系统地国家级数据平台,彻底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加强数据确权与数据资产方面的法律制度顶层设计,构建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加强机理模型、数据价值挖掘、标识解析等关键技术攻关,及区块链在数据确权、确责和交易中的应用,确保数据价值有效释放;开展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加速应用模式迭代创新。

  三是构建创新规范的数字基建投资体系。数字基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其兼具市场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风险,因此应采取多样化的投融资方式推动数字基建建设。一是赋予数据资产以实体资产的属性,如允许中小企业以其设备数据、生产数据、管理数据等经营数据作为银行贷款抵押物等;二是支持发行数字基建专项债券,或开展以项目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基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各类债券;三是鼓励地方产业引导基金、私募产业基金投资数字基建项目;四是利用好PPP模式,鼓励具有技术能力的中小民企、外资企业参与新基建。

  四是构建城乡统筹的数字基建建设体系。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暴露出了城乡管理能力,特别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能力薄弱的问题。数字基建无疑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是打赢当前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武器。如数字基建支撑下的智能农业、产地直销、智慧旅游、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业态,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知识、教育、医疗等资源的民主化,即可为贫困地区创造授人以渔的发展机遇,又能保障其不再返贫。因此,应加大5G网络的城乡全覆盖建设,提升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的大数据使用效能,最终实现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作者系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网站实习1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