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如何补?
专家发声:加强内部培养,将蓝领变白领

2020-07-08 08:41:00

  本报记者 樊三彩

  在6月23日~24日于天津召开的世界智能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发布《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以下简称报告),聚焦当前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的人才需求,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方法。
  智能化是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主题。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钢企是否面临人才缺口,应如何补足?近日,《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了上海优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郭朝晖、华为智能制造行业解决方案专家顾廷权,请他们结合报告就上述问题谈谈看法。
  “学校培养的是钢坯,而钢企需要的是钢板”
  报告认为,受限于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起步较晚、前期积累不足,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面临有效人才供给不足的窘境。《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的目标。按照此产业规模目标,预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人,特定技术方向和岗位上供需失衡比例尤为突出。
  郭朝晖认为,工业领域的智能化可以理解为“情报员式的智能”,即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简单的判断得到一个决策,这个过程其实是把人的知识固化到计算机里。这项工作需要既懂IT(互联网技术)又懂钢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他形象地比喻道:“学校培养的是钢坯,而钢企需要的是钢板。”因此,这样的人才应主要依靠钢企自身培养,通过职业教育、实践等形式,挖掘并培养相关人才。
  顾廷权表示,当前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方向的人才缺口非常大。“钢企主要缺的是数据分析、AI(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的人才,但目前受限于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社会对钢铁行业发展前景存在偏见等因素,导致企业很难招到需要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他说,“加之钢企内部的老员工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实践程度都不深,这就导致了企业智能制造人才的缺口。”
  “引进无法支撑人才需求,多靠内部培养”
  报告提出,当前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需比严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3方面:一是不同类型的岗位供需不平衡。当前企业对算法研究岗、应用开发岗和实用技能岗等技术型岗位的人才需求最为旺盛,但其人才供需比分别仅为0.13、0.17和0.98。二是不同的技术方向供需不平衡。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在现阶段的人才需求最为突出,但相关技术方向的人才极度稀缺,人才供需比仅为0.23和0.09,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三是不同区域人才供需不平衡。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川渝地区是人工智能产业人才资源的主要聚集地,人才需求规模占全国总需求的90.9%,人才供给规模占全国总供给的82.9%。
  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在钢铁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钢铁工业来说,智能制造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钢铁企业均面临传统人才较多、新型专业人才不足的现象。同时,各家钢企智能制造发展程度不均衡,造成了对人才的需求度不一。
  顾廷权表示,以前钢企实施智能化项目,较多采用外包的方式。但项目落地后,要持续运行、优化升级,对企业内部适配的高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会凸显出来。同时,一些位于发达地区的领头企业招数字化、智能化高端人才尚且困难,更不用提一些中小企业。
  “仅靠引进支撑不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应主要在内部人才的转型上发力。系统智能来自于专业知识、专家经验和数据智能等,即使将来实现了智能制造,人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的。”顾廷权强调。
  据了解,宝武从今年初开始做一项课题,聚焦企业智能化、数字化人才的培养。该课题设立项目小组及小组负责人,组织一些有相关工作经验和需求、对数字化智能化感兴趣的员工,通过培训、考试、认证、竞赛等各种形式进行培养。目前,这个课题主要采取“训战结合(培训+实战)”的方式,组织人员带着问题、带着项目去干,边干边学。同时,宝武还借助外力,秉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原则,聘请一些行业的知名专家来企业做兼职“教练”,讲课或指导一些项目实施。
  谈及这一课题的重要性,顾廷权认为,以后,数据分析、AI开发应用等将成为一个工程师的基本技能,是开展工作的最低要求。鉴于此,钢企都应着力培养、发展这方面的高、中、低不同层次的人才,比如专家级、进阶级、基础级人才等,为钢企推进智能制造夯实高技能人才基础。
  “智能制造不是简单地淘汰人,
  而是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
  近几年,钢铁行业通过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刀阔斧去产能,不遗余力调结构、强环保等举措,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行业面貌也焕然一新,但当前社会上对钢铁行业的负面认识仍然较多。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顾廷权强调:“一个行业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低端或高端产业、夕阳或朝阳产业,钢铁行业通过转型升级,也可以发展成高科技的现代化行业。智能制造就是钢铁企业的一条现代化路径。”
  “智能制造分两个维度——技术和管理,钢企不仅技术要进步,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流程也需要变革,这就要求人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顾廷权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强调,“智能制造不是简单地淘汰人,而是应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将人的技能提高,将蓝领培养成白领。当前,钢铁行业正在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各个环节都需要高技能人才的参与。”
  针对报告提出的“政府要加强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规划”这一建议,顾廷权也表示,为破解人才困境,不仅钢铁企业需要发力,政府、行业也可以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对一些企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统筹开展一些人才培养计划。尤其是对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推进智能制造面临的难题还不少(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政府和行业层面的介入,将能发挥较大助益。
  《中国冶金报》(2020年07月08日 04版四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