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印发

钢铁智能转型应做好这几件事

2021-04-27 08:22:00

  本报记者 樊三彩
  4月14日,工信部就《“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钢铁行业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整体结构转型的引领与代表,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探索,行业智能制造发展已小有成效。4月20日,《中国冶金报》记者就征求意见稿有关内容采访了钢铁行业有关专家,请其结合该意见稿对行业智能化发展指点迷津。
  数字化、智能化需因企制宜
  “随着智能制造越来越重要,发展规划的出台势在必行。”专家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征求意见稿出台的必然性。他认为,这意味着国家鼓励大家往这个方向发展,企业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
  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推进智能制造的时间性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对于这一目标,专家指出:“数字化、智能化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来做。钢铁行业其实存在多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因而各企业关注的要点也不一样,推进智能转型应该因企制宜、分类讨论。”
  “其实,任何产品都能数字化转型,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专家指出,以传统的建筑用钢、高端板材、特钢这几种产品为例,企业在生产时对智能化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如建筑用钢更偏向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高端板材则需要批量的定制化生产,智能化程度要求相对较高;对于特钢这种小批量产品,定制化色彩很浓,企业更关注的是产品质量和研发效率。
  数字化应做好“知识沉淀”
  整体而言,根据生产特点,钢铁企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批量生产的钢企,侧重于绿色化、智能化,追求更加节能、更高劳动效率。“对这类企业而言,智能化对于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推进高端板材服务、研发智能化前景非常广阔。”专家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另一类是小批量生产的特钢企业,重点在于产品质量、研发效率。与提高研发效率息息相关的便是“知识沉淀”的问题。
  所谓“知识沉淀”,即要以应用为驱动做好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大家都认同,但变成文字很大概率会被埋没,形成无效知识。在未来的数字化阶段,钢铁企业应该将相关知识嵌入到软件系统,变成在管理、控制、生产流程当中持续发挥作用、可执行的东西,再经过一次次复用,知识的价值就会不断提高。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落地,应用在业务流程中。”专家强调。
  毋庸置疑,数字化最大的优势是便于标准化,从而便于积累、传承,便于更加高效地持续改进。这也是知识沉淀的意义所在。“看不到数字化的价值,往往是因为看不到持续改进的力量。”专家认为。
  智能转型应从两件事切入
  4月13日,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联盟正式成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姜维在成立大会上指出了行业智能制造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就包含“信息数据系统性较差”“工业大数据应用价值未能充分挖掘”两项。专家指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的问题。目前,钢铁行业存在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的问题,高校里的人往往对钢铁的理解不到位,IT(互联网技术)行业的人对钢铁、装备行业的理解也不到位,这就造成一些工业软件不够接地气,钢铁业智能化转型面临阻碍。
  结合征求意见稿中“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各环节的核心软件”的内容表述,专家指出,工业软件的应用对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是非常重要的。他建议,钢铁企业要做好智能转型工作,应从两件事入手:一是“不犯二次错”,二是“能否做得更好”。
  一家企业能做到“不犯二次错”,实际是很难的。
  首先,要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在工业企业中,要深入分析出错的原因必须有数据支撑,也就意味着必须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可追溯,实现跨工序的、全面的信息集成,保证数据集成的质量。比如,钢厂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必须把生产过程的关键数据都记下来,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其次,为了避免再次“犯错”,软件系统就要在下次可能“犯错”之前提醒。要做好这一点,企业不仅要把问题分析透彻,还要把预警的方法写在计算机中,并与生产管理结合起来,也就是做好“知识沉淀”。这也体现了工业软件的重要性。
  “能否做得更好”是对“不犯二次错”的一个补充。专家分析道,在某些场合其实不容易定义“犯错”,只能说没达到一定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要求下次做得更好一些,比如效率更高一点、成本更低一点、能耗更少一点。这样的要求层层传递下去,也会对智能转型产生巨大的效用。
  《中国冶金报》(2021年4月27日 04版四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