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创新赋能,加“数”转型——

湛钢“ONE MILL”畅想正加速落地

2022-04-12 08:06:00

  本报通讯员 郑振华
  火红的钢坯在生产线上快速穿过,几十米的高空中,无人化行车也被5G赋予了生命。作为钢铁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宝钢股份湛江钢铁劳动效率全面提升,正努力打造“全产线数字化工厂”、智慧钢厂新标杆。
  近年来,湛钢在智慧制造方面收获了一份亮丽而又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截至2021年底,厂区总共投运超150台(套)工业机器人,打造了行业首创的水系统集中管控平台,投运全球首台3600吨/小时智能化连续式卸船机,全球首套智慧铁水运输系统上线,“1550冷轧智能车间”获得2018年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称号,钢制品智慧物流入选工信部防疫抗疫复工复产解决方案……这些闪烁的“智慧之光”,在湛钢的“ONE MILL”(一个工厂)智慧制造畅想中,已经成为一个个跃动的音符。
  以规划为中心,创新整体架构
  智慧制造,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相结合,以带动生产、管理、服务的进一步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近年来,湛钢以中国宝武智慧制造建设为契机,逐步明确了智慧制造工作思路:坚持价值为本、成熟优先、实用优先、急用优先原则,以提升管理效率、劳动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为准绳,培育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技术、管理模式和流程制度。
  同时,湛钢还制订了以“四个一律”(现场操控室一律集中、操作岗位一律采用机器人、运维监测一律远程、服务环节一律上线)为目标的智慧制造实施路径,既涉及现场装备和集控,又涉及钢铁生态圈的协同和服务。结合生产制造基地实际,湛钢通过顶层设计划分出智慧物流、智慧质量、智慧设备、智慧能环、智慧安保五大平台,以组织变革、流程变革、决策变革为抓手,打造全产线数字化工厂。
  以现场为重心,实现创新突破
  智慧制造,要消灭的是什么?正是那些“3D”岗位(危险性高、劳动环境差、简单重复劳动的岗位)。智慧制造,要创造的是什么?是高端的、创造性的岗位。湛钢近年来坚持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以追求极致效率为目标,探索和打造了一批示范项目,让职工在工作岗位上拥有更多幸福感、更多创造力。
  坚持理念创新,实现思维突破。湛钢打造全球首个智慧铁水运输系统就是典型案例。该项目由湛钢与中冶赛迪共同研发,将运输与生产紧密结合,形成铁水运输智能化调度,实现机车运输全天候环境感知、障碍物精准识别、自动摘挂钩等,让TPC(鱼雷罐车)效率稳定在4.3以上,成为无人驾驶技术在钢铁工业场景的一项突破性实践。
  坚持技术创新,实现现场高效化。湛江利用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实施焦炉机车无人化系统改造,实现无人化与操作室远程应急指挥。湛钢还建设了无人化、智慧化料场,现场25台堆取料机、卸料小车和刮板机全部实现了自动运行,劳动效率、运行效率大幅度提升;打造了宝钢股份首个基于大数据中心的智慧质量系统,实现从用户需求识别到用户使用、从定性向定量、从事后向预防的转变,每年累计创造效益超千万元。
  坚持模式创新,通过智慧集控实现“居一隅而控全局”。湛钢打造了行业首创的水系统集中管控平台,实现全厂“水量平衡一张表、生产管控一幅图”,劳动效率提升50%以上,吨钢耗水成为业内最低;积极开发热轧“1+N”智能轧制技术,全自动化轧钢模型达到97%以上,基本实现“零干预”生产;构建两条热轧产线一体化生产新模式。
  以5G为动能,打造行业标杆
  随着5G迈向商业、工业应用,万物互联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湛钢捕捉先机、顺势而为,积极探索“5G+智慧钢厂”建设新模式。
  湛钢利用5G大带宽、低时延、确定性网络的性能,在全厂安装370余套5G+工业高清摄像头,赋能企业一二级高危检修项目、施工现场安全行为观察、边检防疫监控、超低排放环境监控等应用,“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安全升级后,不仅使员工每天节约15个小时的现场安全巡检时间,还及时发现并查违纠违456次。
  湛钢还组建了智慧设备团队,打造5G+设备在线监测平台,通过对全厂原离散化数据信号进行采集、基于预知维修的设备维修工程师体系进行挖掘分析,实现生产要素和设备状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了全厂近10万个设备点位数据在线运维,确保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湛钢先行先试,在无任何相关案例可参考的情况下,与广东联通、中兴通讯高效协同,打造行业内首条5G信号控制生产的热处理线,打通了10余个网络节点,最终将时延控制在50毫秒以内,生产作业效率翻一番,成为业内5G生产控制应用示范。
  当前,湛钢总共已验证了35个5G+应用场景,其中26个应用已正式上线,基本覆盖了工信部发布的2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中的12个,包括远程设备操控、设备故障诊断、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未来,湛钢还将在厂区智能理货、生产单元模拟、精准动态作业、工艺合规校验、生产过程溯源等领域深入研究,并对已涉入的领域进行应用拓展,利用5G技术打造钢铁行业新标杆。

  《中国冶金报》(2022年4月12日 03版三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