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晓曦
2025年5月26日,在辽宁凌源钢铁集团的厂区内,一炉炽热的铁水如熔金般倾泻而下,宣告凌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钢)1号至4号高炉装备升级建设项目中新建的2290立方米高炉正式投产。这一刻,凝聚了承建方本钢建设公司职工数百个日夜拼搏的力量,也见证了建设者们以匠心破万难的壮丽征程。
这座耗时13个月建成的现代化高炉,不仅刷新了国内同类工程的工期纪录,还以“零质量事故、零安全伤亡”的双优成绩,镌刻下钢铁智造的新坐标。
指挥中枢里的战略蓝图
凌钢新建高炉项目是凌钢对原有1号至4号高炉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而建设的重点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凌钢实现超低排放改造验收创造有利条件,是凌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工程。
“该项目施工难度之大、工期之紧、工艺之复杂创下该企业历史之最,整个高炉建设项目的承接给本钢建设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钢建设公司凌钢项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凌钢新建高炉项目涵盖土建施工、钢结构施工、设备安装、管道施工、消防工程、铁路施工、装饰装修、电气施工等多个专业。钢铁行业普遍将高炉建设周期设定为14个月至15个月,为加速达产达效,本钢建设公司凌钢项目团队需在有限的场地、多专业立体交叉作业、东北严寒气候等多重压力下,全力压缩工期。
该项目指挥部提出“顶格推进、扁平管理”八字方针。本钢建设公司董事长亲自督战,定期召开调度会破解堵点,总经理、副总经理带队深入一线指挥、调配资源。该公司通过建立三级指挥体系,将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扁平化为“指挥部—突击队—作业面”的直线通道。该项目团队充分发挥技术攻关优势,优化施工工序,创新采用“模块化预制+立体化拼装”工艺,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硬是在“不可能”中开辟出一条高效路径。
众志成城挑战极限工期
13个月内完成高炉投产,在国内高炉建设中实属不易。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中,本钢集团调派内部高炉工艺技术专家常驻指挥部,全程参与该项目工程建设细节。本钢建设公司实行“一盘棋”战略,凝聚强大合力,合作与中冶京诚设计院通宵达旦优化图纸设计细节。该项目各参战专业化分公司打破壁垒、无缝衔接,合作如同精密齿轮般环环相扣。该项目部创新采用“模块化预制+立体化拼装”工艺,将高炉分解为数百个标准模块,在工厂精密预制后,如同搭建积木般现场组装,使施工效率提升40%以上。
冬期施工期间,该项目技术人员为混凝土浇筑设计出“暖房养护法”,利用蒸汽帷幕抵御零下20℃的严寒,确保每一个工程节点分秒不差。
寒夜中,本钢建设公司党员先锋队头灯闪烁,带头查找安全隐患;暴雨突袭时,党员先锋队成员组成人墙守护关键设备。这些画面汇聚成指挥部最醒目的标语——“项目需要,我们就在!”当建设者们按下投产按钮时,汗水中闪烁的不仅是铁水映照的金光,更有一代钢铁人“为国铸器”的信仰之光。
精益求精打造行业标杆
每日调度会上,该项目设计院代表与施工队长直接对话,将解决技术难题的决策时间从常规的72小时缩短至4小时。当高炉炉壳焊接出现0.5毫米的变形偏差时,该项目部迅速启动专家会诊,通过预置反变形量补偿技术,将误差消弭于无形。
本钢建设公司技术质量管理团队带领技术人员攻克高炉炉壳焊接变形控制等诸多难题,先后形成《高炉炉壳冷却壁吊装施工工法》《高炉炉壳模块化安装技术》《倒模及滑模并用研究与应用》等10余项企业级工法论文,为本钢建设公司承接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日均3万步的巡查记录,记录着安全管理专家的坚守轨迹,确保整个项目全周期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的既定目标。
在这场“速度与激情”的背后,是本钢建设公司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该项目初期实施即定下争创“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奖”的目标,创新实施“信息化平台”管控,通过实名制准入管理、每日隐患排查整改,筑牢安全防线;建立“三级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原材料进场到隐蔽工程验收的全流程可追溯;领导班子带队开展“大干100天”活动。最终,该项目以“零事故、零缺陷”的优异成绩,树立起绿色智能高炉建设的新标杆,在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赢得了业主及相关各方的高度认可。
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炉,证明了本钢建设公司的建设者们可以在极限工期中创造进度奇迹,在复杂工况下实现本质安全,也昭示着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建造转型的可行路径。当红彤彤的铁水奔涌而出,人们看到的不仅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化高炉,更是行业在转型升级浪潮中破浪前行的决心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