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樊三彩
“虽然欧美钢企最初在工业4.0上走得稍微快了一点,但中国钢企的数字化很快赶上来,并在未来处于领先地位。”8月7日,西马克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郎崇道(Peter Langner)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分享了他对于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现状的观察。
郎崇道表示,相较于欧美钢企,中国钢企的数字化虽然起步稍晚,但是追赶非常迅速,未来有望走在世界前列。他特别提到对于中国钢企智能化转型特点的观察。
一是部分钢企倾向于与IT(信息技术)公司合作推动智能化。“钢铁行业的智能化需要深厚的工艺知识,并将这些工艺知识与智能化过程紧密结合。因此,智能化服务商既需要懂冶金工艺,又需要懂数字化技术,如果只找IT公司合作,智能化改造的效果可能会不理想。”他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二是与世界其他地区大多要求一揽子数字化解决方案不同,中国钢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通常先从小型数字化优化方案开始,比如,有客户希望提高表面质量,就会寻求针对表面质量的数字化方案,或者希望降本增效,会寻求针对能源管理的数字化方案。二是中国钢企倾向于自己主导,从不同的供应商中挑选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整合。“原因或许有2个方面,一是许多中国钢企的规模大,在生产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对自己整合技术方案很有信心;二是存在文化差异,中国钢企认为自己整合技术方案可以节省投资成本。”他说。
“从我们经手的全球客户来看,如果采用多家供应商的‘拼接’方案,企业可能面临更多的问题,例如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协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以及不同供货商之间的配合等。”他进一步补充道,“从试点到全面推广的方式是可行的,但合作方式最好是选择一家具备丰富经验的合作伙伴负责总体实施。例如美国的大河钢铁和瑞典的Stegra钢厂(斯特格拉钢厂,前身为H2 Green Steel),从上游到下游产线的机械、电气、流体、数字化全部都交由西马克集团承接,钢企乐得做“甩手掌柜”,技术责任和风险对他们而言都降到了最低,项目最终执行的投资成本也并不高于钢企事事亲力亲为的情形。
30多年来,西马克始终在开发冶炼、轧制等核心环节的工艺模型,形成了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说,每新建一座工厂,都会不断完善核心技术,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
谈到西马克最大的优势,郎崇道进一步表示:“西马克在全球有着广泛的业务布局,能够借鉴在其他国家与其他客户合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中国客户找到极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也许只是一个微小的调整,可能就会为企业捅破那层‘窗户纸’,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见微知著,这就是我们国际化视野最大的价值。”
《中国冶金报》(2025年08月19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