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全球钢贸缩水我国钢企如何应对?

2019-07-17 09:51:00

  刘凡

 

  对于志在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钢企而言,全球钢材贸易整体缩水将是众多企业不得不去面临的新考验。

 

  全球钢贸为何缩水?

  全球钢材贸易量在2016年达到4.77亿吨之后,全球钢材贸易水平连续两年下滑。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成品和半成品钢材贸易量为4.57亿吨,占当年钢材总量16.86亿吨的27.1%。与2017年的4.63亿吨相比,全球钢材贸易量呈现小幅下滑趋势。

  至此,在全球钢铁产业链中,跨区域的钢材互通有无正在减少,钢材使用的区域化特征正逐渐抬头。在笔者看来,全球钢材贸易格局出现这种变化,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贸易壁垒“阻断”了全球钢材贸易流动。

  近两年,全球钢材消费增长放缓。为了保护本国钢铁工业,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这其中,以美国、欧盟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抬高关税水平、推进钢材进口配额制等多种手段来限制外来钢材进口流入。受此影响,国际钢材贸易水平持续下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仅如此,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以抬高关税门槛为代表的贸易壁垒正由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蔓延。以越南为例,该国工业贸易部6月19日表示,将对进口自中国的部分彩涂钢制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为3.35%~34.27%,该规定自6月25日起生效。

  由此可见,在国际钢材消费低迷的当下,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普遍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钢材更多会采用内部循环消耗,全球钢材贸易遭受冲击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其二,钢铁产能布局均衡化导致全球钢材贸易增长降速。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全球钢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以安赛乐米塔尔、浦项等为代表的国际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布局策略方面进行了微调——产能布局取代产品输出成为新的发力方向。

  在这种新的发展策略下,国际钢铁巨头积极登陆“钢需”潜力国家,通过资本、设备、技术等手段完成对当地的产能布局。这种靠近需求地的产能布局同样降低了钢材全球贸易的流动性。

  在这方面,中国钢企虽然起步较晚,但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中国产钢第一大省河北省为例,近些年,该省产能国际合作成果显著。例如,河钢集团塞钢项目、德龙钢铁印尼年产350万吨钢铁项目等,国内钢铁企业海外全流程钢铁项目投资明显提速。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产能输出很可能逐渐取代产品输出成为国际贸易的新趋势,成为中国钢企走出去的新趋势。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阻隔加上钢铁产能全球布局日趋均衡,除非价格或者附加值方面具备不可替代性的优势,否则钢材的全球销售半径正在逐渐缩小。

 

  建议我国钢企两举措应对。

  钢材的“体内循环”正在成为新趋势。面对这种新趋势,对于志在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钢企而言,在“出海”策略方面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其一,继续加速优势产能“出海”。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5月份,中国出口钢材574.3万吨,环比减少58.3万吨,降幅9.2%;同比减少114万吨,降幅16.6%。同比、环比“双降”表明中国钢材出口依然处于“爬坡”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现阶段国际钢材贸易市场增幅减小的事实。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钢铁企业应该利用在装备、管理、资本方面的优势,加速产能海外转移,积极完善在海外钢铁市场的产业布局,尽快建立起适应钢材国际贸易水平下滑的新发展体系。

  其二,加速不可替代产品研发。

  据笔者调研了解,全球钢材贸易缩水的部分更多是替代性高的低端产品。至于产业链高端产品,由于技术的区域不均衡,更多需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完成。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钢铁企业必须大力推进产品技术革新,通过研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钢材并提高其产量,以此来应对全球钢材贸易水平下滑带来的冲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中国钢企在国际市场中弯道超车,同时也更加契合当前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总之,全球钢材贸易水平下滑对中国钢企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科技驱动发展,未来的国际钢铁贸易市场对于中国钢企依然值得期待。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