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钢铁炼钢厂,“算账经营”从来不是说说而已,面对持续的市场挑战,炼钢厂坚持向成本要效益,将精益管理贯穿于每一个生产环节。从打破“整机采购”、开展修复利旧、推动设备改型优化,全员算账,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精打细算每一笔“效益账”,让每一分投入都产生更大的效益。

主动求变,让“三高”泵,迎来“双降”效
炼钢厂渣处理北头水池原使用长轴泵磨损快,导致漏水故障频发,平均4个月就需下线维修,单次维修费3万元,且每台新泵采购成本高达7万元。
“故障率高、维修频次高、费用更高,必须改善!”准备车间技术人员钟曹林积极思考,主动寻求解决方案。通过现场观察与资料查阅,他提出改用耐磨性更优的渣浆泵替代原有长轴泵,新泵单台采购成本4万元,较原长轴泵直降3万元!
目前,新型渣浆泵已稳定运行4个月,状态良好,无故障、无漏水。不仅告别了原长轴泵4个月下线维修的困扰,还节约了单次3万元的维修费!此次泵型改造,不仅显著提升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更在设备采购和维护成本上实现了双降,效益突出。

“拼”出效益!让“拆解”实现降本
捞渣机是炼钢厂脱硫环节的关键设备,其中三轴捞渣机构更是核心部分。因其作业环境近距离接触高温铁水,导致该机构设备损耗大、寿命短,1年需要更换1次,而采购一台新机构费用高,每台约7.34万元,导致设备运行成本高居不下。
“这个运行成本太高了,得想想办法降下来。”“咱们能不能不整机采购,而是将机构进行拆解、采购零件、再联合修复单位进行组装调试?就像‘拼创’一样,既省钱又能更懂设备!”在准备车间的降本增效专题会上,这一提议顿时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说干就干,车间技术人员牵头拆解三轴捞渣机构,分类采购零部件,并协同备修单位完成组装与调试,成功实现了从“整机采购”到“组合拼创”的转变。经过核算,两台捞渣机构的综合成本降低了6万元。
小创新,让采购成本降下来
炼钢厂一次钢渣处理滚筒中的大筒体衬板,属于日常生产消耗件,需要定期更换,每月衬板消耗费用高达3.831万元。
“为什么这么贵?”钟曹林主动联系厂家沟通后了解到,大筒体衬板是锥形设计,加工难度大,这才导致成本高。于是,他深入现场,钻进一次钢渣滚筒内部仔细查看,发现衬板锥度其实很小,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锥形改成平面,降低加工难度?有了思路,钟曹林立即着手重新设计图纸,取消了衬板锥度设计,改为平面结构,并第一时间联系加工单位试制了衬板,投入现场试用后发现安装完全合适,设备稳定运行。
改进后,衬板加工容易了,成本也大幅下降,如今每月就能节省采购费用1.381万元。(邓成安 卢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