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节能环保

攀钢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推动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建设

2020-06-18 08:59:00

  本报记者 孟祥林 通讯员 胡毅 黄宝杏

  6月5日是第49个世界环境日。中国唯一一个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市空气清新、绿草如茵、鲜花满地。2018年,我国相关部门和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析报告2018》,该报告公布了“201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排序”,攀枝花市以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4%,位列全国第14位、四川省第一。2019年1月至3月份,生态环境部首次发布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攀枝花市位居全国第7名。
  为了守护攀枝花市的绿水、青山和蓝天,攀钢历经“先生产后生活”、配套环保设施建设、集中综合治理、全面提标治理、转型升级五个阶段,投入上百亿元资金,治理废气、废水、废渣。
  昔日矿山变园林
  昔日,攀钢石灰石矿采场钻机轰鸣,热火朝天。2018年10月份,该矿全面退出攀枝花苏铁保护区后,成了大自然家园。
  该矿自1970年建成以来,形成了完善的冶金熔剂生产系统。按生产规模120万吨/年计算,该矿还可开采30年以上。为全面保护苏铁,国家建立了苏铁自然保护区,将该矿及排土场划入了苏铁保护区红线内。2018年10月26日,该矿全面停止穿孔、爆破、开采作业,同时将穿孔设备等撤离了保护区。
  该矿生产的熔剂石灰岩是攀钢本部高炉冶金生产必不可少的辅助原料,每年一半以上用料都由该矿供给。该矿停产后,不能满足熔剂用石灰石生产需求,而替代矿山建设需要6年时间,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原料供应。该公司制订了石灰石矿采场生态恢复治理总体方案,全面开展采场及排土场生态恢复。该公司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完成了采场及排土场的生态恢复,并通过政府部门检查验收。
  实现废水零排放
  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造福攀枝花市和金沙江下游人民,攀钢也积极行动起来,从2005年开始,投入5亿元资金,先后建设工业废水处理、间接冷却水、外排废水回收利用、沿江挡渣墙,以及江排口、厂区废水外排治理等多个项目,有效减少了工业废水排放和污染排放。该公司在攀枝花钒厂实施五氧化二钒和三氧化二钒废水处理设施改造和深度治理,解决了钒产业生产过程中废水处理的难题,全面实现了氧化钒生产废水零排放,成为国内第一家废水零排放钒生产企业。
  目前,该公司升级治理焦化工序后,实现废水零排放;改造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酸处理设施,实现废水稳定达标排放。该公司本部炼钢厂、轨梁厂等工序产生的废水,全部进行收集处理,实现了工业废水的闭路循环利用。
  环境洁净度大幅提升
  钒钛磁铁矿中的硫含量高达0.7%,是进口矿的近10倍。“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模式,让攀钢欠下了环保债。2004年,攀枝花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仅16%,位列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
  面对资源先天劣势带来的环保困境,攀钢一手抓环保设施配套建设项目,一手抓问题整改,开启了漫漫治污路。该公司先后完成攀钢钒4号高炉、热轧板厂、冷轧厂等二期工程重点项目环保设备设施建设,实施了矿山、发电、焦炉、烧结、高炉、转炉、轧钢、钒钛等工序的废气治理。该公司攀钢钒4台烧结机烟气脱硫装置相继建成,以高硫烧结烟气二氧化硫为代表的污染源治理,达到了2012年国家出台的污染物排放新标准要求。截至目前,该公司攀枝花和西昌厂区6台烧结机全部实现烟气脱硫,外排烟气二氧化硫远低于国家最新标准,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封闭煤场、料场、皮带通廊等厂区环境洁净度大幅提升。
  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新目标、新要求,攀钢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环保制度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把环保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贯彻落实到全员、全岗位、全流程。
  建立环保督查机制,倒逼问题整改。目前,该公司环保督查已经成为一项日常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推动各项环保工作落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该公司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环保项目实施,推动攀钢钒新2号烧结烟气脱硝、西昌钢钒1号烧结机脱硫脱硝等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全部复工。
  在推进超低排放工作中,该公司努力克服高硫烟气治理无先例可借鉴的技术难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该公司以超低排放为标准,以污染物排放管控为重点,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方向,以打造花园式绿色工厂为目标,开展生态环境提升规划修编,有序有效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全面推进超低排放设备设施改造,厂区环境面貌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与子孙后代息息相关,紧紧相连。攀钢正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努力推动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建设,努力建设成为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花园式工厂。
  《中国冶金报》(2020年06月18日 08版八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