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邹汉平
武钢有限坐落于万里长江武汉段的青山东南一域。现如今,武钢有限人正以“红钢绿园”的生态画卷,回答“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时代命题。让绿色融入钢铁,他们不负青山;让钢铁增添绿色,他们挺膺担当。
今年初以来,武钢有限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建世界一流城市森林湿地钢厂”为目标,整体施策绿色低碳发展的全方位污染治理。他们围绕经营变革主线,推动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连续打赢了治气、治水、治固和绿化攻坚战,先后荣获湖北省A级绩效企业、武汉市“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和武汉市“无废工厂示范企业”等光荣称号。金灿灿的奖牌背后是武钢有限人克难攻坚、奋发进取的汗水的结晶,在新时代凸显了武钢有限生态文明建设的无上荣光。
守护一片蓝天 让白云舒卷天际
如今,人们走进武钢有限,仰望苍穹,天边飘逸的无垠白云,如雪白的羊群在蓝天上漫步。蓝天掩映下的钢铁炉台和座座厂房构成了一幅“拥抱蓝天、绿色制造”的壮美画卷。该公司投入134亿元实施了109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顺利完成了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他们让7座焦炉、3台烧结机、6台锅炉实现了脱硫脱硝的完美“变脸”,给5座高炉热风炉新增了脱硫“保护层”。他们让煤料场和混匀料场实现了28.1万平方米的全封闭管控,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了16.4%,让厂区降尘量同比下降了13.6%。2024年,这里的优良空气质量天数超过了周边城区,成为武汉市的绿色典范。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先后完成了清洁运输公示、全流程超低排放公示、A级绩效企业公示,在“蓝天保卫战”中占领了绿色高地,让蓝天白云成为绿色钢城的最美守望。
着力源头减排 让长江奔涌清流
武钢有限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谋“长江大保护”的长远之势,行“长江大保护”的长久之策。近一年来,该公司深入推进水资源的工序源头减排及综合治理,让吨钢废水排放量降至0.64立方米,同比下降11.6%。为了推动节水工程落实落地,该公司先后完成32项源头节水减排项目,取得了每小时节水469立方米的实效。该公司通过强化排水过程管控,查改雨污分流缺陷及涉水问题109项;顺利完成了冷轧含锌废水及一、二冷轧废水升级改造项目,全面提升了废水处理的末端治理能力;通过持续推进工序节水对标挖潜,抓好炼铁厂原料区域雨水及地下渗漏水串级利用等节水项目推进,推动了废水达标排放的历史跨越,为长江大保护交付了合格的时代答卷。
建设“森林工厂” 让钢厂披上绿装
“树在林中,人在景中”是武钢有限建设美誉生态的终极追求。该公司与青山区政府联合组织“政企共建林”美誉生态建设,种植了2000余株梅花、月季。今天,该公司成功打造了湿地公园、一高炉遗址公园等绿色景观,厂区绿化覆盖率由28%增加到36%。该公司打破企业边界,将网格标准化管理延伸至青山区21号公路周边的13家宝武生态圈单位,整治绿化养护短板97个,整治提升薄弱区域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该公司实现了厂区绿化网格管理全覆盖,完成分级精细养护919万平方米,消除红区无养护29.4万平方米。此外,该公司打造的“武钢一号高炉”、 “一米七”工程被评为“中央企业工业遗产”,武钢文化旅游区成功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年参观人数近10万人次。武钢有限让每一块钢铁都成为文明的承诺,让每一株树苗都成为希望的源泉,在“争当区域环境创造者”的征途中实现了美的蝶变。在蓝天的掩映下,片片绿茵让新时代的城市钢厂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机、融入绿色的最美画卷。
推动“产城融合” 让白鹭飞越苍穹
武钢有限坚持以“固体废物不出厂”为抓手,建成了含铁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二次资源均质化生产线等8个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主动融入“无废集团”和“无废城市”建设。近3年来,该公司建立了典型钢铁冶炼固体废物应用产品标准30余项,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危险废物规范化利用处置率达100%、固体废物返生产利用率突破30%。此外,该公司每年协同处置社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4万吨以上,在“产城融合”的征途中实现了“服务城市绿色发展、协同美丽青山建设”的社会价值。武钢有限通过加大铸造余渣回用、减少熔剂消耗等途径,让炼钢渣比同比降低8.07%,使钢渣产生持续源头减量。该公司通过提升资源利用设施运行效率和优化处置利用路径等措施,让固体废物返生产利用率达到34.64%,在宝钢股份名列前茅;通过建立危险废物内部协同处置成本补偿、受益分享机制,让危险废物内部协同处理量同比增加4500余吨,出厂处置危险废物量首次实现“破万进千”的目标。产城融合改善了武钢厂区环境,告别了“满城扬灰”的历史,还吸引了行行白鹭和30多种飞禽在武钢这片热土上“安家”。白鹭飞越武钢厂区的苍穹云端,凸显出“无废工厂”的最美面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钢有限将以“钢铁报国、不负青山”的奋进姿态,将绿色融入钢铁,在打造“行业标杆、城市名片、员工骄傲”一流企业的新征程中彰显钢铁力量,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