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考察,就稀土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一刻,位于江西赣州信丰县的包钢新利稀土公司正在探索循环经济之路。“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在总经理刘勇面前打开了一扇加快稀土转型发展的绿色之门。
三年间,距包钢新利稀土公司2200公里外的包钢集团北方稀土,给予这块混合所有制改革“飞地”强大帮助和支持,推动包钢新利稀土公司演绎出一场转型发展的绿色嬗变。

从饭池嶂峰奔腾而下的桃江水,身姿蜿蜒,穿城而过,带着“人信物丰”的响亮声誉,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令信丰一路扬名。位处赣粤闵湘四省通衢,身赋中国“脐橙之乡”“草菇之乡”盛名,赣州信丰县手持煤、钨、石灰石、麦饭石资源,特别是乘稀土之“热”,起飞之势正劲。
从闻“机”起舞,到一“业”成名
时值盛夏,群山之间茂林修竹。包钢新利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勇信步走在厂区波浪般起伏的“污泥”路上,心情却有“淘宝”般的快乐。脚下这些不入眼的“污泥”,实为油钕废料,在同行眼中,曾一度被视为“废弃物”,需要花大价钱雇人清运处理,可今天,包钢新利却把它做成了产业。
包钢新利稀土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高新区,主要从事稀土资源二次综合利用等业务。多年前,包钢新利稀土与当地众多稀土企业一样,单纯从事稀土原矿提取稀土金属业务,2013年,囿于稀土配额及市场形势,包钢新利稀土开始介入稀土资源二次综合利用领域。而真正触发刘勇“头脑风暴”,使包钢新利稀土更加坚定走上“变废为宝”循环产业之路的,则是因三年前聆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视察指导,就稀土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彼时的包钢新利稀土正在产业激流中遭遇激烈竞争,当地同类型企业,规模相近,工艺雷同,竞争白热,加之原矿资源极度紧俏,利润缩水至微利甚至零利,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生存空间急剧缩减,一众企业纷纷陷入发展迟滞的僵局。尽管如此,不少企业仍旧心怀全球中重稀土多出自于赣州这样的优势自负,被动地将希望寄托于市场自行触底转圜。
深耕稀土产业30载的刘勇,早早从资源开发的现实、竞争惨烈的事实、环境保护的压力中嗅出危机,发现了原矿生产这条路子日渐狭窄的颓势。
旧路子走不通,就要换一条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千钧话语给刘勇以巨大启发:唯有“绿色”才可持续,唯有“绿色”才能把握企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从这一刻起,刘勇笃定要带领新利在“污泥”堆中蹚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
然而,大环境中鲜有认同之声。当时,业内普遍将原矿生产视为“正宗”“主流”,许多从事原矿生产的企业主在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雄心勃勃,志向高远。刘勇却反其道而行,不当光鲜亮丽的“大牌企业家”,偏偏要做脏苦累的“循环产业王”,他和所有新利人从二次资源中看到了“朝阳”,他们坚信,这一领域大有可为,实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不单能够独辟蹊径,使企业赢得生机、斩获商机,更是放眼未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利立志在循环经济产业闯出一片天,这份充足底气源自背靠强大支持。作为一家与包钢集团北方稀土混改企业,包钢新利稀土密切关注包钢集团的战略规划和改革发展,当“12367”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呈现眼前时,包钢新利稀土深感志同道合,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更加抱定要与固有思维分道扬镳。
在包钢新利稀土生产线,棕黑色的“污泥”经过繁琐的“淬炼”,最终变成稀土氧化物,散发出绿色环保的光泽。凭借这种思路和做法,包钢新利稀土一举成为我国第一家原矿生产与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并行的绿色循环企业。
因“转”而“生”,因“生”则“兴”。经过几年转型发展,包钢新利稀土已形成相当可观的二次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企业规模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生产工艺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2019年企业营业收入5.39亿元,2020年为5.47亿元,2021年达14.5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实现17.06亿元。
包钢新利稀土绿色羽翼日渐丰满,绿色循环产业在当地一“业”成名。
现代化,我们只是早到5分钟
在包钢新利稀土工业园区,中心主干道将生产区域一分为二,两个萃取车间分别矗立在道路两侧,一个是原始粗放的人工作业区,一个是无人化现代生产线,满负荷生产的两个“博物馆”,将工业化的两个时代对比性地陈列开来。
“十四五”,包钢旗帜鲜明提出高端化、绿色化、数智化发展思路,包钢新利稀土在北方稀土大力支持下,搭上了包钢高端数智化的高速列车。
经过现代化改造的新萃取车间,产能和效率均显著高于仅一路之隔的人工作业车间,现代化给包钢新利稀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北方稀土支持建设的现代化中控室,整条生产线全部实现数字控制,机进人退的现代化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刘勇话语平和也难掩自豪:“在整个高新区,这样的生产线和中控室绝无仅有,跟其他企业相比,选择现代化建设,我们只是早到5分钟。”
“早到5分钟”,这是包钢新利稀土对新发展理念的一重领悟,在企业闯关夺隘、一路向前的征程中,超前和领先始终是包钢新利稀土的孜孜以求。
在办公大楼正厅的大理石墙壁上,“江西省稀土二次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匾正悬。作为江西省第一也是唯一一家专注研究从稀土二次资源中回收有价元素,制备高纯、特殊物性稀土氧化物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钢新利稀土大力推动科技研发,为企业“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发展注入了高端智慧,既减少了稀缺战略资源的开采,又可使已开采的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目的及效果,包钢新利稀土深以为傲。
身为包钢新利稀土新一代生产技术、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张相良每天要在依山而建的生产区域与竹林掩映的技术中心之间往返无数次,“将科研驱动力转化为生产能力、企业实力”是张相良的梦想。早在2015年,稀土资源二次综合利用产业还处于低端粗放阶段,包钢新利稀土便提早将科研工作摆上了更高位置,超前组建了“江西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研发经费投入连年递增,激励机制持续完善创新,铺路子、搭台子,培养选树研发创新带头人,打造出拥有46名固定研发人员、老中青人才互补、学历职称梯次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几年间,张相良同一批有志青年术业有专攻,醉心于绿色循环技术的研发攻关,包钢新利稀土重点创新项目和新产品如同雨后春笋,大部分技术研究成果成功转化应用,形成了“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效益回报”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做强内功,锻造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外延,面向全社会吸才引智。在包钢新利稀土职工宿舍楼,一间干净简朴的宿舍永远为曾青云而留。作为中南大学有色冶金专业博士、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曾青云是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信丰县政府引进高端人才,曾为包钢新利稀土科研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
用感情留人、用发展前景吸引人。曾青云退休后,同窗好友刘勇随即向老同学发出邀请,希望他续写前缘,继续为新利的未来迸发智慧的火花。于是,新利人总能见到两位花甲之人不拘时间地点、一同探讨研究,办公室和宿舍里摞满了产线升级改造的手绘图纸,他们共同探究的“油钕废料蒸馏脱油”新工艺,具有极高可行性和使用价值,拥有高效率、高效益、高回收、高环保等显著优势。
栽梧桐、引凤凰,包钢新利稀土探索企校联合模式,深化研产销联动。与江西理工大学联合组建“‘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联袂完成的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稀土特色废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示范”已通过验收。中科院赣江稀土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包钢稀土研究院等单位的专业人才、硕士博士研究生,不断加入创新课题项目研究,助力包钢新利稀土迈入科技振兴之列。
事实证明,研发成果将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资源得到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完成新的配置资源。通过科研攻关,包钢新利稀土自主研发出“钕铁硼加工废料综合利用并制备氧化镨、钕、镝、铽、钆、钬等稀土氧化物”“废旧稀土荧光粉综合利用并制备氧化钇、铕”等成果,承担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研发项目,掌握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制定稀土行业标准7项、地方标准1项,拥有国内发明专利46件、实用新型专利84件、PCT 专利14件。2013年,包钢新利稀土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7年,进驻“江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列;2021年,荣膺“江西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智慧赋能,让包钢新利稀土风生水起。有了现代化生产线的助力,科技创新的推动和高端人才的加入,让包钢新利稀土完成跳出同质化竞争圈、纵身投入绿色发展生态圈的产业布局,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新一轮赛道上,包钢新利稀土志在赢得下一个“5分钟”。
“红土地”与“黄土地”的交融
江西,中国革命发祥地,孕育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赣州,革命红色地标,历史气壮山河,红色文化深深沁润人民心田。
包钢,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代表,传承着“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革命奋斗精神代代相传。
包钢与赣州信丰,既拥有稀土资源的天然相似,又具有红色文化的高度认同,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背景下,双方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天时,地利,人和。
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产业集团,北方稀土既有承担守护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使命,也有着高昂行业龙头的雄心。2010年前后,北方稀土科学优化产业布局,包钢新利稀土进驻麾下,混改企业定名为“包钢新利稀土”,这是对双方新起点互信互助互利的合作寄托。
2010年8月6日,双方签署协议的场景,刘勇至今记忆犹新,在他看来,包钢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国有企业的雄厚支持力,是促成混改水到渠成的最大动力。时至今日,包钢新利稀土不断嬗变,一路引领着当地绿色发展的时代新风。
在包钢新利稀土,很多人都在读《本质》一书,有人将它作为企业发展指南,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章节的空白处记下阅读者的心得。包钢新利稀土党支部书记张华是读者,也是新利三次身份蝶变的亲历者。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地方国企——信丰稀土冶炼厂,到21世纪之初民营企业——信丰新利稀土有限公司,再到混改企业——包钢新利稀土有限责任公司,30余年不离不弃、风雨与共。《本质》书中“中央企业的实力+民营企业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下面,张华做了重点标注。
在每月例行的党支部学习会上,张华总要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包钢的建设发展史,讲一讲混合所有制的由来,特别是体制机制在包钢新利稀土身上的成功植入与发扬光大。尽管他们中许多人没有到过内蒙古,但依托包钢集团北方稀土的巨力托举,包钢新利稀土一次次抵风险、渡难关、铸辉煌,使新利人对包钢拥有了极强的归属感,更加认同混合所有制是把国有企业的实力和民营企业的活力结合在一起,把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规范管理和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拼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企业的竞争力,焕发出混合所有制的强大“魔力”。
如同包钢始终履行长子之责一般,包钢新利稀土在当地留下极佳口碑: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A 级纳税信用企业,赣州市五一劳动奖状、最佳企业、纳税信用企业、金融信用企业、纳税突出贡献奖、工人先锋号,信丰县纳税大户贡献奖、高质量发展研发投入十强企业、科技创新十强工业企业、扶贫帮村情系百姓企业……累累荣誉记录荣耀的过往。与包钢集团北方稀土一样,包钢新利稀土承载着勇担地方社会责任的一份荣光,在“国民共进”的混改道路上,共同体味到文化的滋养、责任的同归。
桃江水徜徉在红土地,黄河水奔流在黄土地,一场跨越南北空间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让“山河异域,风月同天”。探寻绿色循环发展、开掘城市资源“矿山”——“朝受命,夕饮冰”。深化混改、逐梦明朝——“作始简,将毕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