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近年来,酒钢集团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新产品研发,着力突破全产业链“卡脖子”技术难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大国重器为己任,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以“强科技”行动助推高质量发展。
![](./W020240823387824648684.png)
重研发 ·“酒钢造”产品遍地开花
企业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只有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抢占市场制高点。
近年来,酒钢瞄准细分市场,按下技术创新“快捷键”,按照多品种、小批量、差异化思路,重点在风电光伏、氢能储运、军工核电、高端电子、石化煤化、特种铝箔、建筑装配、桥梁高铁等相关产业,全力打造质量优、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
高锰无磁钢打入特变电重点企业。采用全新工艺生产的特变电专用无磁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导制定的电力变压器用高锰无磁钢板行业标准发布实施。产品已成功供货新疆特变、中国西电等企业,为“扎根”特变电领域奠定了基础。
新能源光伏储能保障材料下线。自主研发的光热发电用耐高温熔盐347H不锈钢质量控制满足客户要求,产品耐熔盐腐蚀性能大幅提升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打入国内标志性工程。
马氏体不锈钢形成系列优势产品。马氏体不锈钢产品成功应用于刹车盘、量具、模具、高端厨房刀具等领域,先后通过欧盟重金属迁移测试和宜家耐腐蚀性检测,目前基本替代了韩国浦项等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80%以上。
锌铝镁产品“主动作为”抢占先 机。锌铝镁产品生产技术完全依靠独立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此类产品零的突破,产品质量及耐蚀性居于首位,销量不断增长,出现供不应求局面。
铝加工产品向专业化用材迈进。高深冲性能铝合金带材、LED节能灯用材、医药用复合铝箔、空调箔坯料等铝加工产品取得了较好进展。其中,3102D改良型高精空调箔坯料成为供应日本松下、日本大金公司的特有品种,酒钢成为两家公司的独家供货商。
……
在产品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酒钢各产业板块积极顺应国家产业政策与导向,不断挑战新高度、追求新突破,研发出以桥梁钢、铝电系列用钢、热镀锌铝镁板带、冷轧高强钢、双相不锈钢、核用不锈钢、轻钢结构住房、功能性乳制品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产品。
“酒钢造”产品遍地开花,不仅实现了从粗放产品到高精产品的“华丽转身”,还加快了产品从“拓市场”向“占市场”迈进的步伐——
碳钢产品方面,中高牌号冷轧无取向硅钢下线;铝电系列用钢在满足东兴铝业公司使用需求的同时,拓展了山东、新疆、青海等地客户;电缆镀锌钢绞线用钢供货国家大型特高压输电工程。不锈钢产品方面,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产品254SMO打破国外垄断;核用不锈钢产品订单兑现率达到100%;酒钢不锈钢冷轧光亮产品打入知名家电企业。其他领域产品方面,8011合金高性能铝箔坯料性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风电塔筒首次出口中亚。
勤攻关 · 关键技术打上“酒钢烙印”
“CO₂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顺利推进,攻克了制约底吹二氧化碳技术推广的瓶颈问题,在国内首次实现转炉全炉役、常态化底吹二氧化碳工业应用,取得了转炉复吹技术的重大突破。
重点研发项目“镜铁山式难选铁矿石高效利用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解决了一系列悬浮磁化焙烧工艺工业应用难题,攻克了世界级难选氧化铁矿石高效利用难题,填补了国内流态化磁化焙烧无大规模工业应用的空白。
大力开展移动床颗粒除尘技术应用研究,成功解决了回转窑粉煤干馏工艺存在的气油尘不能有效分离、装置负荷低、不能长周期稳定运行等行业难题,打通了干馏系统工艺流程,填补了国内工业化应用空白。
……
近年来,酒钢围绕重点工艺技术项目,坚持绿色化保障、信息化支撑、智能化驱动,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努力破解“卡脖子”技术,将更多自主创新关键技术打上了“酒钢烙印”。
——7号高炉优化升级改造项目采用40余项先进实用、成熟可靠的“三化”技术,大幅提高了炼铁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了对高炉运行状态的实时自动分析诊断、预警,更好地指导现场生产。
——融合5G通信+边缘云、工业物联网、自动化、自动驾驶等技术,成功打造“5G+智慧矿山”项目,实现了一人多操、无人驾驶,矿山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职工的作业环境得以改善,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安全风险和职业病风险。
——“500kA全石墨阴极内衬结构”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700台铝电解槽内衬改造,同时推广应用结构型节能阳极钢爪,大幅提高了钢爪的使用寿命;主持完成《500kA铝电解槽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阳极炭块分析标准修订、重熔用铝锭等5项行业标准编制。
——持续优化技术实施电网改造,电网稳定运行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得到提高;完成350MW超临界机组锅炉受热面高温腐蚀形成机理研究,解决了水冷壁短期内高温腐蚀泄漏问题;运用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电力能源产业劳动生产率有效提高。
近年来,酒钢稳步推进重大项目科研攻关、紧跟创新步伐打造智能优势、立足实际瞄准资源化开发利用,不锈钢酸洗工艺技术、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建筑技术、工业废水资源化技术、固废再造种植土技术、钢渣在筑路中应用技术等一批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展现出企业抢抓创新发展契机、全力谋划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W020240823387824661963.png)
优机制 · 加快创新引领“率先突破”
加快形成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创新激励机制,是培植好创新沃土,充分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近三年来,酒钢科技创新管理“动作”不断,旨在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注重创新“硬实力”配备。先后完成场发射扫描电镜、板材试验成型机、LSR系电阻率测试仪等科研手段建设,服务领域从钢铁扩展到有色、乳制品等多领域,检测方向由产品原始特性向应用特性拓展。
跑出基础研究“快节奏”。建成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5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筹建酒钢华为数字产业研究院,牵头组建甘肃省钢铁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创新联合体,搭建支撑科研创新的试验平台,为强化研发力量、推动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
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前”。建立了符合酒钢实际、具有酒钢特色的“631”科技创新体系,培养了一支企业自有的科技队伍,实施了“研—产—销—研”一体化和“技术+产品+服务”营销模式,涌现出一批行业认可的新产品、业内领先的创新成果。
耦合创新发展成“新趋势”。积极搭建企业内部“协同发展”平台,织密“一张网”,下好“一盘棋”,现已形成各产业板块整体规划、互为支撑、耦合发展的创新局面,发挥了“1+1+1>3”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创新效益最大化。
创新奖项激发“新活力”。“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多项科技成果分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甘肃省专利奖、甘肃省工业优秀新产品奖、甘肃省冶金有色工业科技进步奖……进一步激发了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
通过不断探索和优化,酒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形成了人人参与创新、人人能够创新、人人敢于创新的良好局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23年,酒钢科技投入强度3.37%,新产品研发试制和扩大试验量同比增长15.1%,申报受理专利728件,主编、参编技术标准23项。今年上半年,开展科技项目310项,重点项目关键节点工作计划完成率86.4%,新产品研发量同比增长13.5%,申报专利329件,研发投入强度3.7%,科技创新全面进步。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下一步,酒钢集团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强科技”行动,聚焦特色化材料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间耦合创新等领域,着力突破全产业链“卡脖子”技术难题,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李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