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鲁宁在CF-PHS1500科技成果评价(鉴定)会上推介产品。
本报通讯员 鲁娜
“用户一定会爱上它!”刚聊起新研发的热轧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型钢CF-PHS1500产品,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本钢技术中心汽车板所研究员王飞就迫不及待地向笔者“推销”起来。
王飞,热轧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型钢CF-PHS1500项目组酸洗工序的技术负责人。能让一位技术负责人“推销”的产品,顿时勾起了笔者的好奇心。它有什么独特魅力?王飞笑了笑,“先卖个关子”。
“高大上”并不“高高在上”
“打破国外技术专利垄断”“形成我国自有专利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与碳排放”……今年1月15日,热轧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型钢CF-PHS1500科技成果评价(鉴定)会现场气氛热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王国栋、毛新平等11位行业专家的交流研讨中,一个个“关键词”凸显着这个产品的分量。会上,这个由本钢、东北大学和通用汽车中国科学研究院共同合作开发的热轧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型钢CF-PHS1500产品被行业院士专家评价认定为国际首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全球首发。
“热轧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型钢CF-PHS1500是一款兼具学术价值和技术难度的热成型钢原型钢种。”王飞告诉笔者,“在研发生产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次的原型钢种合金计算模拟、实验室试验、中试试验,完成了炼钢—热轧—罩退—HCl酸洗—机械除鳞等多个工序重要节点的攻关,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它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这样一个兼具学术价值和技术难度的“高大上”钢种,难免让人担心成本过高,用户能爱上?
“我先给你讲讲它的优势。”面对笔者的疑惑,王飞说,“CF-PHS1500一个很重要的创新是打破了国外Al-Si涂层专利限制,形成了我国自有免涂层热成型钢专利技术。从专业技术角度看,它可避免Al-Si涂层板在加热过程中对辊道炉辊的黏附现象;从专利的角度看,能够降低原本在汽车生产和制备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大量专利费用,替代主流应用的热成型钢,大幅降低汽车产业生产成本。”
不仅如此,王飞介绍,CF-PHS1500全球总需求量超400万吨,热冲压零件约10亿只,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此外,CF-PHS1500还具有高强度、高耐蚀性和抗氧化性,生产的免涂层一体化门环,可以达到20%的减重幅度,进一步实现汽车轻量化,助力全球减碳。“这样的产品,哪个用户能不爱?”他笑着问。
这是一个碰撞和融合的成果
据介绍,以往钢铁行业“全球首发”项目,从形成研究方案、中试实验、完成工业化试制到用户认可,一般需要3年~5年时间,但该项目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国际首创”,与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本钢深化科技体制建设密不可分。
——2021年2月25日,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正式成立,由本钢当“盟主”领衔“主演”的“创新大戏”拉开帷幕,半年时间完成8家高校、科研院所的项目对接,涉及项目86项,拟确定合作项目21项,强化了产学研联合,深化了产业链合作,扩大了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为辽宁省钢铁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2021年8月20日,鞍钢本钢重组,北方最大的“钢铁航母”扬帆起航。重组后的新本钢在鞍钢集团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要素管控+管理移植”“战略引领+资源协同”两条主线,积极推进管理和业务整合融合,构建横向纵向立体交叉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四个平台”建设,以提升本钢自主创新能力。
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和本钢深化科技体制建设,加快了创新项目成果转化的步伐。
“该项目可以说是本钢在科技领域与通用汽车中国研究院、东北大学RAL实验室等国内外学术团队的碰撞和融合的成果,凝结着本钢人的智慧和汗水。”热轧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型钢开发项目组组长、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本钢技术中心副主任王鲁宁说,“它不仅实现了对炼钢高合金化、热轧轧制能力极限的探索以及对Cr-Si体系钢铁材料表面处理模式的创新等,而且推动了本钢探索激光拼焊、零件热冲压成形等下游产业链技术,扩大了合作共赢的‘朋友圈’。”
产品已经完成工业化试制啦
对于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发生产,本钢有着独特的优势。作为国内最早生产板带材的钢铁企业之一,本钢有经验丰富的创新研发人才队伍和世界最宽幅热轧机组。这为新产品和新材料的量产和商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难点攻关逐渐深入,本钢通过引进、创新、整合、完善,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攻关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制度。截至目前,该项目获得授权专利1件、受理专利8件,发表SCI检索论文3篇。本钢围绕该产品的专利部分、生产工艺Know-how(技术诀窍)和关键工艺控制点,正在进行系统性梳理,全力打造系统性中国自有的知识产权群。
与此同时,热轧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型钢CF-PHS1500也在通用中国科学研究院完成了汽车高强结构件的热冲压成形及相关检验,标志着该产品成功完成了工业化产品试制及应用验证,具备了稳定的批量生产和供货能力。
据悉,目前,国内外多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厂商有意向推进CF-PHS1500免涂层热成型钢的材料认证工作。这将使我国钢铁企业、零部件行业、汽车生产商等技术企业摆脱国外厂商的技术限制,促进材料升级换代,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本钢实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对接。而这也让本钢进一步融入到全球技术创新生态中并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不仅在新产品研发生产上实现了带有本钢印记的“中国制造”,而且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全球“首发者”的飞跃。
《中国冶金报》(2022年3月31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