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生产经营

勇摘“钢板皇冠上的明珠”
——首钢低温容器用9Ni钢实现批量供货侧记

2022-12-22 10:04:00

  本报记者 杨立文 通讯员 柴玉国 姜林宪

  2022年初,一列满载9Ni钢板的重卡车队由首钢京唐公司出发,驶向江苏南通下游用户施工现场……这意味着首钢极低温容器用9Ni钢实现了“零”的突破,首钢在进军中厚板高端产品市场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同时拉开了首钢低温容器用钢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截至目前,首钢9Ni钢累计订货已超过7000吨,完成供货2000余吨,钢板综合性能和使用性能良好,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
  抓住契机 钢种研发脚步快
  能源结构变革助推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进入黄金时代。天然气经压缩、冷却至其凝点温度(-161.5摄氏度)后变成液化天然气(LNG),具有便于贮存、运输,安全性好,间接投资少等优势。相应地,贯穿整个LNG产业链,包括生产、存储、运输以及应用等各环节低温用钢需求激增,9Ni钢以其较高的强度、优异的超低温韧性和良好的可焊接性而备受青睐。
  早在2009年,基于镍系低温用钢项目,首钢就开始了9Ni钢的研发工作。时值9Ni钢国产化伊始,可借鉴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该公司课题组依靠自身力量,从成分设计到组织形态,从强韧化机理到工业化生产技术,通过大量实验室研究和现场模拟试验,循序渐进、抽丝剥茧,一步步揭开了9Ni钢神秘的面纱,全面掌握了9Ni钢生产核心技术。2014年,首钢在首秦4300毫米产线进行9Ni钢的工业试制,并通过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委员会技术评审,成为当时国内少数具备9Ni钢供货资质的钢厂之一。不久后,按首钢集团公司统一部署,首秦公司开始了搬迁准备工作,中厚板产线由河北的秦皇岛搬往曹妃甸,首钢9Ni钢产品市场化推广按下了“暂停键”。
  “蛰伏”期间,课题组一方面主动出击,与下游用户建立起畅通的交流渠道,准确把握低温容器用钢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完善用户使用技术方案,为产品推广做足先期准备工作。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LNG需求量呈现出跨越式增长,国内9Ni钢市场随之持续向好。为此,首钢京唐抓住契机,果断启动了低温容器用9Ni钢开发工作。首钢技术研究院宽厚板所集中优势力量,第一时间奔赴生产现场。课题负责人柴玉国带领研发团队结合京唐二期中厚板产线工装条件变化,针对9Ni钢生产重点、难点制订出全流程技术方案,对钢水成分精准控制、钢坯内外部质量控制、钢板综合性能控制、表面质量控制、存储与运输、防磁化以及质检等各个关键控制点提出了明确要求,为9Ni钢工业试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齐心协力 功勋转炉立新功
  由于服役环境的特殊性,9Ni钢对磷、硫等杂质元素含量控制严格,镍合金含量高达9%,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相对于常规转炉冶炼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接到9Ni钢冶炼任务后,该公司钢轧部迅速行动,对各工序技术方案进行细化。针对钢水极低磷低硫冶炼、过程温度控制、板坯连铸等关键控制点,钢轧部组织技术专业和岗位操作人员进行了专项攻关。在冶炼前一天晚上,钢轧部召开生产前最后一次准备会,从生产组织、原料准备到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强调每一个细节,逐项落实到岗到人,确保万无一失。“9Ni 钢代表中板产品最高水平,被誉为‘钢板皇冠上的明珠’。这么高端的钢种能在我们手里炼出来,是我们的荣幸!”钢轧部副部长胡显堂一席话掷地有声,在与会人员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正式冶炼当天,从炼钢到精炼,直至板坯连铸,伴随着钢水运行轨迹,参战人员各司其职,时刻关注钢水温度、成分以及各项工艺参数变化,近距离为生产保驾护航。生产岗位人员精心操作、合理控制,把设备能力发挥到极致。在炼钢平台一角,有着30年炼钢经验的首钢劳模、京唐公司技术专家王东,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转炉化渣情况,闪烁的炉火映红了脸庞,不时用对讲机提醒助手调整操作,凭借着他细致的准备工作和扎实的技术功底,整个冶炼过程尽在掌握之中。当中包车缓缓开出、结晶器封顶的那一刻,钢轧部部长王国连轻舒了一口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7炉连浇,平均磷含量为10.2ppm(百万分比浓度),平均硫含量为4.7ppm,氮、氢、氧、磷、硫五大杂质元素总量不到50ppm。
  京唐二期的3座转炉,正是当年首钢年产千万吨钢的中坚力量,曾为首钢的辉煌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为了首都一片蓝天净水,从老厂区原首钢第二炼钢厂搬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曹妃岛,为首钢“从山到海”的跨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这3座功勋转炉在9Ni钢开发过程中再立新功!
  精益求精 产线能力喜提升
  “京唐中厚板坚持走以9Ni为代表的高端品种生产的路线,以高端高效产品抢占市场、实现高效益;依托技术支撑,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助力行业低碳化、高效化发展。”首钢京唐中厚板事业部部长田士平说。
  9Ni钢生产流程长,与普通调质钢相比增加了开坯轧制、钢坯修磨、涂漆、剩磁控制等多个工序,同时极限薄规格占比大,是所有中厚板产品中对制造能力要求最高的品种。中厚板事业部主任工程师张学峰提出:“我们一定要以9Ni钢生产为契机,快速提高轧钢全流程工艺策划、通道线管控、工艺过程控制能力,形成适用于我们产线的生产工艺,最终提升产线制造能力。”
  为保障合同顺利交货,中厚板事业部协同制造部、技术中心、钢轧部、质检部、销售管理部等多部门、多专业成立专项攻关团队,结合9Ni钢生产流程长、极限薄规格占比大等特点制订专项技术解决方案。
  高质量产品来源于对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的管控,来自于一个规范、高效、协同的制造体系。该公司针对每一块钢坯、每一块钢板,建立详细跟踪台账,掌握全流程生产信息;以SPC(统计过程控制)为主导,强化产品关键特性管控,确保各项指标稳定。在钢坯清理工序,专业人员一块块复核钢坯表面质量,现场指导钢坯作业;轧制工序优化计划排产,强化除鳞和厚度精度控制;热处理工序配备特制工装,确定单独的钢板移动路径,开辟单独码垛场地。通过不断优化、细化、固化,独具首钢特色的9Ni钢全流程操作要点最终形成。
  对9Ni钢来说,剩磁是关系到钢板能否正常使用的特有检验指标,攻关团队对产线环境、设备剩磁进行测量,记录近千个数据,制订9Ni钢控剩磁的生产物流方案,配备专门工具,做好各项生产准备。在热处理工序钢板每移动一道工序,专业人员详细测量钢板剩磁变化,确定了钢板剩磁控制要点,最终实现了9Ni钢剩磁百分之百合格。为保障合同按时交货,该公司还创新了生产组织模式,具备了双炉同时生产9Ni钢能力,实现了生产能力翻倍。
  8毫米,是该公司热处理作业区投产以来生产的淬火板的最薄规格。该公司在正式生产前采用8毫米耐磨钢摸索相关的水冷参数,整体板形较好,但正式生产9Ni钢时,由于其与耐磨钢的成分、钢板的强度不相同,淬火后板形出现了边浪,热处理作业区对淬火机的参数全部进行了调整和测量,生产技术室专业工程师王坤对淬火机的水量和淬火时的辊缝重新进行了优化,有效保证了8毫米9Ni钢顺利完成淬火生产。
  最终,钢板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剩磁等各项指标完全满足客户要求,首钢京唐9Ni钢实现批量供货,首钢京唐中厚板高端产品序列又添新成员。“只有不断研发高端产品,才能促进产线实现追求极致、制造精品的自我升级。未来我们会在更多领域争得突破,不断提高京唐中厚板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京唐中厚板的市场开拓前景,首钢技术专家闫智平信心十足。
  各司其职 勇入市场弄大潮
  自项目启动以来,首钢一级科学家周德光亲自挂帅、统一协调,组织制订集试制、认证、供货于一体的推进计划,倒排时间,明确节点和岗位责任。由首钢京唐制造部、技术中心、钢轧部、中厚板事业部、质监部和销售管理部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所有成员各司其职、步调一致、高效协同,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转炉极低磷冶炼、连铸坯质量控制、钢板表面质量控制、薄规格板形、钢板剩磁控制、精准发运等一系列难题,为9Ni钢批量生产铺平了道路。
  9Ni钢从试制到获得船级社认证,再到批量生产、供货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于文飞作为制造部厚板室分管9Ni钢品种专员,承担着设计坯型、排产、组织认证、迎接船检的任务,每个环节都留下了他紧张忙碌的身影。
  相对于一般钢种,9Ni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冷”。该钢种的冲击韧性、落锤都要在零下196摄氏度条件下进行,性能检验十分复杂。每轮性能检验,质监部赵德福都要提前与多个部门沟通,联系液氮供应。检测试验过程中,无论冬夏,实验员周永江都是穿着厚厚的皮裤,在冷气缭绕的试验机旁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在一声声厚重的金属撞击声中,默默地严守着最后一道质量关。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历了复杂的生产流程,一垛垛成品钢板摆放得整整齐齐,静待发出。该公司销售管理部周建等人专门制订发运组织方案,从安排车辆、铺垫车底枕木、现场装车及苫盖,到路途动态跟踪,直至现场卸货,认真地组织落实,一丝不苟。他们要保证凝聚着无数人辛苦努力的成果,完好无损地运达用户施工现场,完美展现首钢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的风采。
  产品走向市场重要一环是销售。9Ni钢开发成功后,该公司营销中心高度重视,广州分公司、上海分公司、天津分公司和山东分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接洽下游用户,一个个询单纷至沓来。
  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亲历者,在各自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甘当首钢低温用钢推进道路上的铺路石,才确保了首钢9Ni钢工业试制取得一次性成功,实物质量优良,一举通过中国、美国、挪威、英国、日本等多国船级社认证,并实现了持续供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首钢9Ni钢开发取得的进展,仅仅是首钢涌入低温容器用市场大潮的一个良好开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应用范围,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始终是首钢低温钢发展不断追求的目标。
  《中国冶金报》(2022年12月22日 04版四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