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创效我先行
炼铁厂内,机械的轰鸣伴随着炉火熊熊,这里既是工业的脉动,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从喷枪活接头的再利用到焦炉炉门框的巧妙更换,每个小改动都彰显着对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喷枪活接头“大变身”
“修旧利废,不仅仅是为了节省成本,更是一种对资源的尊重。”在一号高炉作业区,工长陶勇常常这样表达他对修旧利废工作的理解。对他而言,每一个可以被修复利用的旧部件,都是他发挥能力的小舞台。
陶勇每天穿梭在高炉与中控室之间,仔细巡查着每一个设备和部件。面对喷枪活接头的常规更换问题,他发现很多被淘汰的部件实际上还处于良好状态。为了解决这一浪费现象,他仔细分析了每个活接头的状况,并将那些仍然可以使用的部分重新组装到新的喷枪上,不仅提高了喷枪的使用效率,而且降低了更换成本。通过这种精细的管理和创新思维,陶勇每年为炼铁厂节约一万三千余元。
皮带机隐患全“扫光”
而在烧结原料作业区,则有另外一名“基建达人”——严均平。I106皮带机水泥基座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作业区:基座出现了裂纹和晃动的情况,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交给协力队伍又要费工时,不如我们作业区自己干”,严均平说道。他虽是点检出身,但是在闲暇之余一直习和研究修复工作。
在寻求设备室的专业指导下,严均平带领操检维调队伍,自己设计图纸、找材料、找工具和模具,克服了班组对土建修复经验不足等难题,对I106皮带机传动基础结构进行了强化改造、重新浇筑。这一举动,成功消除了安全隐患,节约维修成本和维护工时费用三万余元。
炉门框更换“小巧思”
创新并不总是需要大规模的变革,有时候小小的改进也能带来巨大的效益。在焦化生产作业区,炼焦工艺主任师刘志成则在焦炉炉门框的更换上动脑筋。面对焦炉炉门框因高温而频繁出现的烧损和变形问题,他不仅看到了对生产效率、环境和设备的威胁,更看到了传统更换方法的瓶颈。
爱捣鼓创新的刘志成可不会被这些问题打倒。他以匠心独运,发明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简易夹具”,彻底改变了整个更换流程。瞧!不再需要长时间的停工和复杂的操作,炉门框更换变得既迅速又高效。53个经过全新更换的炉门框,为公司节省六万余元。
以“小改小革”破解生产难题
以创新思维突破技术难关
以技术改造提升工作效能
让“小改造”汇聚成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大能量”
(夏玲、罗静、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