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钢铁行业进入减量发展下行周期,后续将长时间身处“冰河期”,钢铁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和巨大的经营压力。能源环保部余能作业区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坚持对标找差,全员形成奋进共识,从各个基础指标上找差距、挖潜力,努力做优做强,共同助力企业“活下去、好起来”。
瞄准关键指标 扎实有效推进
吨焦发电量是汽轮发电机组运行效率的最重要指标,能提升一分就代表自发电量的增加,也代表外购电成本的减少,提升吨焦发电量能有效保证机组的运行效率,做到成本控制。余能作业区一季度吨焦发电量为95.24kWh/t,烧结余热吨矿发电量为12.48kWh/t。从数据测算,发电量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相当于班组每月多发约30万kWh电量,提升发电产值15万元。在钢铁行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做到有效改善提升,才能全面提升综合管理能力,降低该公司运营成本。
在余能作业区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吨焦发电量由一季度的95.24kWh/t上升至二季度的120.76kWh/t,对比目标值上涨13%;二季度烧结余热吨矿发电量从12.48kWh/t上涨至13.13kWh/t,上涨幅度达到5.2%,7月份的烧结余热吨矿发电量已提升至14.5kwh/t。
夯实基础建设 强化工序联动
余能作业区从基础建设出发,坚持强化极致能效管理,对指标的构成进行全面分解,将指标分解到每日、每时、每人,从而做到有效管理。围绕“班组关键指标对标提升”,结合班组实际,制定落实举措,做到目标任务、措施、责任到人、时间节点、考核奖惩“五明确”,激发岗位员工主动进取和价值创造的能力。
同时,余能作业区强化标准化作业,与上工序进行有效沟通,强化工序联动,要求上工序严格执行工艺操作卡,要求控制烧结终点温度、大烟道温度等关键参数,让岗位与上工序保持高效协调机制,强化沟通联系,有停机、缓料情况及时反馈工作信息,及时进行调整,尽量减少余热锅炉退出及解列情况。当余热锅炉烟气一段烟气温度低于400℃、二段低于300℃、蒸发量小于30t/h中任一情况出现,BSP岗位及时反馈工作信息给烧结集控,集控岗位注意是否有异常变化并视情况给予调整。此后如烟气温度再下降20℃,BSP岗位再通知一次。
加强设备管理 提前规避风险
设备是指标提升的基石,余能作业区不断强化设备管理。为提高软水水质合格率,余能作业区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全面排查,提高软水设备降浊能力,降低雨季软水浊度。
同时,余能作业区在全作业区落实设备“零故障”及TPM管理,以设备隐患排查治理、点巡检有效性为导向,每天了解掌握设备状态,分析设备运行趋势,落实异常情况处置措施,及时组织实施,做好设备日常维护,确保设备功能精度有效性,确保设备高效运行,支撑作业区指标提升。
提升管理能力 优化技术指标
技术进步是提升效率的根本手段,余能作业区召集骨干人员进行头脑风暴,对发电机配气方式以及机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积极探索,通过强化岗位员工责任心,严格落实标准化作业,以细调微调等精细化操作来摸索出更优方案。
余能作业区通过尽量开大风机频率让热量尽量抽出,初步按照1段锅炉入口烟温大于400℃时,风机频率按照2Hz缓慢上调,调整时间间隔可在10-20分钟,直至风机频率开至最大。通过建防晒棚,用除盐水降温凝结水,后续把凝结水泵入除盐水管网。新建软水预处理系统,包括一体化净水设备和过滤器来降低软水浊度。用除盐水管网与软水管网连通,把2台软水泵共用一个变频器的运行模式,改造成1台软水泵单用一个变频器的运行模式,提高软水供应稳定性。
同时,在后续对每日生产指标、成本情况进行有效跟踪,对不达标指标组织讨论分析,及时制定改善及提升措施并予以执行,对标准化作业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杜绝人为操作失误造成设备非停事故和故障,确保作业标准化率,提升能源效率,促使发电效率提升。(陈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