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武集团中南股份炼钢厂炼钢车间,一场围绕“时间、成分、合金”的三大降本战役日前正悄然打响。他们用数据书写了降本增效的硬核答卷:50RH钢流程时间缩短2.8分钟,7月合金降本625万元,7月共计降本增效2711万元。
第一仗:打通“钢包周转”任督二脉,让流程跑出“加速度”
“以前最怕钢包等天车,钢水在钢包里每一秒都在散热,每一度的热量都是真金白银!”炼钢车间钢包甲班班长罗师傅的一句吐槽,道破了炼钢降本的重点“速度”。
作为衔接转炉、精炼、连铸的关键环节,钢包从出钢到连铸的转运效率直接影响全流程成本。受铁水、冶炼、钢种等内外部各类因素影响,极易造成生产节奏不匹配,钢包常陷入“等天车”的尴尬:天车要么在等连铸机钢包下线,要么刚完成上一趟任务空跑返程……致钢包在中转区“干等”,钢水温度流失严重,不得不额外增加保温补热,电耗随之攀升。
痛点就是攻坚方向。炼钢车间成立专项攻关组,将“缩短钢包周转时间”列为首要课题。攻关小组通过对几个月生产数据进行分析,绘制“转炉出钢-精炼处理-连铸开浇”全流程时间轴,精准定位各环节耗时节点;依托生产智能管控系统,提前预判钢包需求,将“天车等钢包”变为“钢包等天车”,实现天车与钢包的“无缝对接”;重新规划各台天车运行路线,合并相邻工序吊运任务……
攻关成效立竿见影:50RH钢种出钢结束至连铸开浇的平均流程时间缩短2.8分钟,活动期间直接降本3.059万元。
第二仗:深耕“成分窄带化”,让合金控制“分毫不差”
合金成本占炼钢总成本的15%-20%,炼钢中加入过多、过少的合金不但会造成成分问题,质量异常,还会影响炼钢成本。
炼钢车间以“让成分控制像绣花一样精细”为目标,打出“技术+管理”组合拳。技术方面:使用AI合金投放模型技术,实现转炉精准预测出钢量以及合金收得率,自动计算合金加入量,同时考虑合金价格的波动生成合金最优性价比的投料方案,实现按炉按班组的绩效货币化管理,降低合金成本。经测算,根据AI预测与合金工加入,在成分不变的情况下对比可降低合金成本600元/炉,年降本259万元。管理方面:开展“成分窄带化”专项劳动竞赛,设立“炼钢好汉”“金牌炉长”奖项,将成分命中率与绩效直接挂钩,员工操作积极性被充分点燃。7月,炼钢车间合金降本达625万元,成绩喜人。
第三仗:破解“合金模具钢”降本密码,让每一分投入都“物尽其用”
合金模具钢是公司的“利润担当”,但高昂的合金成本一直是降本难点。车间从“提高合金收得率”破题,通过工艺优化与过程管控,实现综合降本76.97万元。
为提高合金收得率,该车间从工艺、过程管控两方面发力:一是通过精准控制钢水温度和精炼时间,降低合金元素的损失,同时完善工艺,促进合金与钢水充分反应,减少炉渣中的残留;二是通过优化LF炉工艺操作,降低渣中氧化铁、氧化锰等氧化物含量,提升合金回收率。
“合金收得率每提升1%,每炉钢就能省2000元!”车间首席操作林工指着工艺流程图介绍。为实现这一目标,炼钢车间通过“人、机、料、法”全要素管控,不仅实现了成本下降,更形成了《合金模具钢高效冶炼操作规范》,为同类钢种降本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从钢包周转的“分秒必争”,到成分控制的“毫厘之争”,再到合金收得的“克重必省”,炼钢车间的降本实践印证着一个真理:降本不是“一刀切”的减法,而是精准发力的“绣花功”;增效不是“独角戏”的突围,而是全员参与的“大合唱”。 (黄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