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方大萍安钢铁安源炼钢厂生产车间,炽热的钢水在钢水罐中平稳流转,热修作业有序推进。曾几何时,钢水罐热修时滑板未关闭或关闭不到位导致的钢水滴漏事故,如同悬在生产线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飞溅的钢水不仅打乱生产节奏,更对设备和人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今,这一隐患得以彻底消除,源于一项“小而精”的专利创新。
“每次看到钢水漏出来,心里都发紧。”一位老师傅回忆道。正是这种切肤之痛,催生了一场由一线工人主导的技术革新。为破解这一难题,安源炼钢厂技术团队日夜驻守车间,围绕钢水罐油缸控制机构反复钻研,从剖析现有设备漏洞,到数十次推翻重建方案,研发之路充满波折。直到方大萍安钢铁安源炼钢厂技术人员李罡观察油缸三角铁时突发灵感:能不能在这里加一块钢板,让它在滑板没关严时“卡住”油缸销,只有完全闭合才能顺利取出?这个一闪而过的念头,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于是,他和工友们开始没日没夜地试验。画图、加工、安装、调试,方案一次次被推翻,又一次次重来。最终,“一种钢包水口开闭辅助装置”诞生了。它结构简单,却效果惊人:安装便捷、不影响作业,却能100%杜绝因滑板未关导致的钢水泄漏。
这项看似微小的专利,很快展现出巨大能量。车间里再也未见钢花乱溅的险情,生产节奏平稳了,工人心里踏实了。它不仅仅是一个装置,更成了钢水罐旁无声的“安全守护者”。
在方大萍安钢铁,这样的创新故事远未止步。
在安源轧钢厂,员工针对高速线材精轧的特殊需求,发明了“高速线材精轧用废料箱前喇叭口、空过导管机构”,有效优化了生产流程。安源炼钢厂和技术中心员工则研制出“转炉补炉料辅助烧结小车”,有力保障了补炉料烧结质量,为转炉稳定冶炼筑牢根基。
创新同样延伸至物流环节。物流运输部员工自主研发的“组合重型货架”由镂空矩形主架与移动拖板组成,底部配备承重轮,可灵活装卸物资,高效利用仓储空间,解决了钢铁企业备件仓储的管理痛点。
这些源于一线、服务生产的专利成果,共同构筑起方大萍安钢铁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矩阵”。它们或优化设备性能,或简化操作流程,或降低安全风险,每一项都凝聚着基层员工的智慧与汗水。
方大萍安钢铁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出台《公司专利管理办法》、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形式,真金白银奖励发明人,搭建攻关平台,培育“工匠型”人才,全面激发全员创新活力。
从一把钢水罐上的“安全锁”,到遍布生产、物流各环节的实用专利,方大萍安钢铁用实践印证了“创新源于一线,专利用于生产”的理念。通过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截至目前,企业已成功获得国家级专利成果57项,省级科技成果5项,市级科技成果66项。未来,方大萍安钢铁将继续以匠心为笔、以创新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写下更多钢铁般的坚实篇章。(廖鑫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