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和煦的阳光洒在广袤的田野上,丰收的气息随风荡漾。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来临之际,一股温暖的慈善力量正无声浸润乡村的每个角落,助推乡村振兴的巨轮稳步前行。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践行者,方大萍安钢铁始终秉持“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企业宗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帮扶行动,为萍乡市麻山镇苏坊村、莲花县五洲村以及甘肃东乡等地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绘就出一幅幅充满温度与力量的乡村新画卷。
产业赋能 荒山结出“金果子”
走进萍乡市麻山镇苏坊村,昔日的贫困印记早已褪去,跃入眼帘的是一派产业兴旺、村容整洁的新景象。曾经,苏坊村因“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受限,虽坐拥丰富的竹资源,却因开发乏力,村民们只能望“竹”兴叹。2015年,方大萍安钢铁扶贫工作队的到来,如春风化雨,为村庄点燃了脱贫的希望。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工作队精准把脉,瞄准竹产业潜力,助力村集体创办扫帚加工厂。从设备引进、技术培训到市场开拓,方大萍安钢铁全程倾力相助,并承诺包销80%以上的产品,彻底解决了销路之忧。如今,加工厂内机器欢鸣,村民们动作娴熟,一根根翠竹变身畅销产品。“以前觉得满山的竹子碍事,现在成了‘绿色银行’!”工人们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与此同时,企业着眼可持续发展,协助苏坊村开辟冰糖柚种植基地。50余亩柚树茁壮成长,郁郁葱葱,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30余万元收益。此外,方大萍安钢铁还捐资修建村组道路、改造危桥、安装太阳能路灯——昔日的“行路难”一去不返,夜晚的村庄灯火通明。2018年,苏坊村成功脱贫,还成功获批“秀美乡村”建设项目,实现了从贫瘠到丰美、从闭塞到开放的精彩蜕变。
多元发力 沃土育出“幸福花”
萍乡市莲花县五洲村,曾是另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资源匮乏、基础薄弱,贫困发生率高。方大萍安钢铁联合多家单位组成扶贫工作队,扎根于此,开启了一场多维度的乡村振兴实践。
工作队以产业为核心,推动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家禽养殖、草莓种植等特色产业,草莓红遍田野,游客纷至沓来;制鞋厂、鳗鱼养殖基地、面条作坊相继建成,多元业态不仅拓宽了收入渠道,更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用再外出漂泊,能照顾老小,还有稳定收入,日子有奔头了!”村民感慨道。
基础设施的提升同样硕果累累:工作队争取项目资金130万元,完成道路硬化5.1公里,入户路、公路驿站、示范路等相继推进;危旧房拆除2万余平方米,改厕262户,新建公厕、门球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饮用水工程全面升级,村民喝上了“放心水”。方大萍安钢铁还捐建230平方米卫生室和捐建50万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让健康和文化滋养乡村生活。2017年底,五洲村整村脱贫,“穷窝”真正变身“富美家园”。
千里驰援 携手铺就“造血路”
2019年5月,按照方大集团统一部署,方大萍安钢铁迅速集结70余名骨干,远赴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开展对口帮扶。这里曾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群山环绕,自然条件艰苦,脱贫任务艰巨。
企业创新实施“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农户”模式,投入4500余万元,实施5个产业项目,全力激活扶贫车间。如今,车间里机声隆隆,上千名当地群众变身产业工人,有序忙碌,实现稳定增收。“感谢方大给了我们新生活!”员工们的话语朴素却真挚。
针对农产品销路问题,企业巧妙运用消费帮扶,将员工福利与东乡特产精准对接——冬季棉服、羊毛围巾、腐竹、粉条等走进职工生活。数据显示,2024年企业消费帮扶金额达147.9万元,有效助力脱贫地区持续“造血”。如今,东乡族自治县已逐步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深刻转型,希望之火,已然燎原。
心系乡梓 温情书写“大文章”
不仅在产业一线奋发有为,方大萍安钢铁同样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在萍乡市湘东区白竺乡崇源村,企业虽未开展大规模产业帮扶,但温暖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文化教育方面,方大萍安钢铁组织劳模代表开展“助力乡村振兴 劳模送‘智’进村”活动,捐赠书籍和物资,缓解图书匮乏的状况,助力文化振兴;在人文关怀方面,每逢佳节,企业领导带队走访困难群众,送上实用物资及慰问金。2025年春节,在村民陈竹勤家中,老人紧握帮扶人员的双手热泪盈眶:“你们年年都来,就像亲人一样……”一幕幕温情场景,勾勒出企业与社会共生共荣的感人画卷。
从苏坊村、五洲村,到甘肃东乡、白竺乡崇源村,方大萍安钢铁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柔情般的担当,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留下坚实足迹。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到来之际,企业将继续秉承初心,探索创新帮扶机制,赋能乡村,助力共富,让慈善之光点亮更多希望,用责任与热爱续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