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凌晨3时的方大特钢炼铁厂,3号高炉车间灯火通明。高炉主控室内,炉长童芝的目光紧盯屏幕上跳动的参数。此刻,这座高炉正向着钢铁板块“季度冠军炉”的目标发起最后冲刺。
“炉温波动0.3℃,煤气利用率稳定在54%,一切正常!”工长熊庆红的声音带着兴奋。童芝却轻轻皱眉,伸手调整送风阀门:“富氧率再提0.1%,咱们得咬住这口气。”这个细微至极的调整,源于他十余年来“修炼”出的手感——在旁人眼中的完美里,他总能捕捉到那丝微小的提升空间。
故事须追溯到四个月前。那时的3号高炉是出了名的“问题户”:产量垫底、炉况不稳、频繁休风。上季度,它在集团同级别高炉竞赛中排名末位。面对压力,童芝主动请缨,立下“三个月冲进前三”的军令状。
上任炉长首日,童芝便带着正副工长扎进资料室。从堆积如山的生产报表中揪出了“病灶”:过往操作过于依赖固有经验,炉料配比与送风参数“一刀切”,未能随矿石成分变化灵活调整;炉外出铁全凭老师傅个人经验,与主控室缺乏有效沟通;各班组各自为战,只求“不跑泥、不烧氧、按时开口”,至于出铁量、渣铁是否出净、铁口深度维护等核心指标,则标准不一。
“就像老中医,得号准脉才能开方子。”童芝将“系统联动”作为突破口,强力推行标准化作业:炉外出铁情况、打泥量、铁口维护、炉温变化等数据每日汇总分析;钻杆开口深度不再固定,而是根据炉温、气流、铁口状况动态调整。
最艰难的考验发生在2025年的6月。当时,3号炉况连续两天剧烈波动,温度一度跌破警戒线。童芝守着高炉48小时不曾离开,跟踪每炉铁水进行取样分析,不断调整焦炭配比。直至第三天黎明,当屏幕上的曲线终于平稳回升时,他已攥着写满数据的草稿纸,靠在椅背上沉沉睡去。
正是这份极致较真的劲儿,化作了攀升的数据曲线:三号高炉利用系数不断跃升,排名从第五升至第二;燃料比不断优化,排名从垫底冲至第一;铁水成本与目标的差值排名从末位跻身第三。高炉综合排名实现了从垫底到冠军的惊人逆转。在季度评比会上,当上级领导宣布“方大钢铁2025年二季度高炉指标季度竞赛第一组第一名——方大特钢炼铁厂3号高炉”时,主控室瞬间被欢呼淹没。
如今,3号高炉的操作法已成为该公司炼铁厂高炉事业部的标准教材,童芝也成了年轻工长们争相请教的“导师”。他常对团队说:“遇到问题不要怕,更不能等,要想办法解决。”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将曾经的“问题炉”团队从低谷拉回顶峰,书写了逆袭传奇。(胡朋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