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钢铁炼钢厂以“极致效率”为目标,持续开展降低冶炼周期攻关取得突破,9月5日冶炼周期降至31.37分钟,创下效率新标杆;甲班当班单炉座冶炼炉数达到23炉,刷新历史纪录。
精耕辅助环节,把“空耗时间”拧成“高效链条”
“转炉‘等铁水、等钢包、等行车’的每一分钟,都是效率提升的突破口。”攻关小组负责人代伟说。
为压缩转炉辅助作业时间,团队从“精细化调度”与“标准化作业”双管齐下:调度团队24小时紧盯生产节奏,通过实时匹配铁水、废钢、钢包、行车等要素供给,让转炉“不停机、不等待”;技术骨干则牵头梳理测厚、打炉口、铲渣道、喷补等6项辅助工序,将必要的辅助作业做得更快,将可合并的辅助作业一体化,最大限度挖掘时间潜力。
打出技术“组合拳”,让转炉效率“节节攀升”
“每缩短1秒,都是对工艺的一次突破。”在转炉区域,技术团队的创新实践随处可见。
为提升核心冶炼效率,他们量身定制“效率提升组合拳”:创新采用“悬空进料法”,让废钢斗进出时间每炉缩短20秒;优化铁水行车副钩挂钩角度,工序衔接时间再省10秒;反复调试激光与碰尺限位参数,让车时间每炉减少7秒;更建立“行车-炉口”联动机制,通过工序协同将摇炉时间压缩6秒、进料时间缩短0.7分钟;同时优化废钢结构、精准控制氧枪位置,使吹氧时间减少0.5分钟。
一炉一炉打磨,一秒一秒攻坚,单炉冶炼周期累计缩短1.33分钟,转炉效率实现质的飞跃。9月5日当天,甲班人员更是紧盯每道工序——从进料精准对位到出钢快速衔接,全员协作无缝衔接,刷新单班单炉历史纪录。
冶炼周期纪录的刷新为炼钢厂高效生产提供了实践经验。下一步,炼钢厂将继续聚焦生产效率提升,优化技术指标,实现极致效率生产。(王凌 张颖 刘双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