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武晓庆 张敏
2018年,首钢长钢炼钢厂铁耗是869.92千克/吨。2019年,首钢长钢面临钢产能大于铁产能、9高炉大修、环保限产的实际,炼钢环节必须在降铁耗上做出大贡献。
为达成这一目标,首钢长钢炼钢厂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科学炉内补热。起初他们借鉴同行先进做法,使用硅碳发热剂补充炉内热量,结果出现了冶炼后期炉渣返干,终点碳低,炉渣成颗粒散状,溅渣护炉效果差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他们分析症状后,迅速调整了装入时机和过程控制枪位,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调整后,每100千克的硅碳球发热剂能够升温14.74摄氏度,可降低铁耗3.56千克/吨。然而,他们并没就此止步。很快,他们发现焦粒比硅碳球发热剂价格低约1100元/吨,就使用焦粒进行试验,结果每100千克的焦粒能够升温13.54摄氏度,可降低铁耗2.96千克/吨,且焦粒是长钢公司自身资源,实现了循环利用。
二是降低出钢温度。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应用钢包加盖和合金烘烤技术。钢包加盖技术应用后钢水终点温度从加盖前即初期的运行时的1676摄氏度左右,逐步稳定至目前的1667摄氏度左右,终点温度降低了9摄氏度左右;同时,将合金离线烘烤变为在线烘烤,现场测量,钢水温度可降低3.95度摄氏度,为降低铁耗提供温度支撑。
三是强化炉况维护。他们推行高位拉碳操作结合溅渣护炉技术,激光测厚仪和对炉壳进行测温、加强废钢配送与管理,采取零冷料模式和单渣少渣冶炼操作模式等多种技术操作手段,确保炉况稳顺运行,减少炉体热损失,减少冶炼过程热量损失。
在现场,该厂转炉作业区作业长李宁为了实现2019年850千克/吨以下的铁耗目标,逐渐练就了一身盯现场的功夫,常常在转炉主控室一待就是一整天。他的手边放着一整摞厚厚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式各样的数据和计算公式,主要是收集不同比例成分下发热剂使用的实际效果。他的同事们说,他的工作模式可以用“白+黑”来概括。白天盯现场收集数据,晚上总结分析,摸索规律,不断修订计算模型。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首钢长钢炼钢厂比计划累计增效约2236万元。其中,转炉作业率同比提高6.75%,冶炼周期同比缩短1分9秒;铁耗平均为844.55千克/吨,较最初的2017年提出的948.39千克/吨降低了103.81千克/吨。
《中国冶金报》(2019年07月18日 06版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