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瑞 通讯员 高益芳
雨后,行走在河钢石钢厂区,绿意正浓,难得的清爽让人流连忘返。此时,通往车间的柏油路上,一个戴着安全帽、穿着蓝色工作服的身影步履匆匆,赶往现场进行安全检查。他,就是河钢石钢安全部现场管理科检查员王立君。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这是王立君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10年前,他与安全检查员这个“角色”结缘。打那时起,他便将这十个字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王立君的脚步遍布该公司的各个区域,不放过任何死角、不忽略任何细节,用责任心为生产擎起安全“防护伞”。
安全的现场是最好的风景
《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王立君时,被他桌子边缘一个蓝色的收纳盒吸引住了。
“这个是煤气报警仪,煤气区域检查少不了它。”王立君指着收纳盒里的物件笑盈盈地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到工序现场检查,一个锈蚀的阀门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阀门位于炼焦东路的煤气排水器,属于下降管阀门,但没有防护套和润滑,明显不合规范。走到化产14号排水器前,王立君立刻警觉起来。他掏出煤气报警仪凑近检测,数值竟然显示“900”———煤气泄漏。他当即和现场人员联系进行紧急处理,避免了隐患继续恶化。
喜欢旅游和摄影的王立君,每次旅游都会带着相机,壮美河山、广袤草原是他镜头追寻的风景。因为工作关系,数码相机也是他检查设备时必备的工具,现场项目风险辨识进展、存在隐患的设备都被逐一记录。在工作中,高高的炉顶、轰鸣的设备成为他镜头中的山与景,脚下蜿蜒的管线也化作镜头中的一条条溪流。
入伏以来,室外骄阳似火,要把计划的区域检查完,至少需要两个小时。王立君每天两万步的行程常常让他霸占朋友圈的封面。王立君说:“很多时候,安全事故就发生在人们忽视的地方。热点儿、累点儿没关系,安全的作业环境才是最好的风景。”
“找茬儿”是每天的必修课
“老徐,天车吊运铸坯时警示铃怎么没响?”不久前一到现场,王立君就发现天车异常。经过提醒,现场人员赶紧通知天车工,几分钟后铃声便在头顶响起。
在跟随王立君检查的过程中,出于职业习惯,他总会细心地提醒笔者注意安全。沿着检查路线,他们来到位于产线下方的配电室。这里是当天要检查的重点区域。王立君和搭档打开配电室的柜门仔细检查。当看到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时,他用相机拍摄,并通知责任人尽快整改。对于这份工作,王立君感触颇深:一条线路没有接好就能影响整个产线生产,一句提醒没准儿就能避免一起事故。像这样的安全“找茬儿”,就是王立君每天的必修课。不过,比起“找茬儿”,王立君更愿意把自己比作是职工安全的“守护人”。因此,他总会耐心地跟现场职工聊一聊,让他们心悦诚服。
一次,电炉VD精炼炉水冷却塔施工验收。王立君来到现场,围着冷却塔基座转了一圈,发现施工结构的一个“致命”问题:这个足有四层楼高的钢铁台架四周竟然没有斜拉的稳定支撑。“一阵大风就能把架子吹塌,不行,施工不合格。”王立君严肃地说。
“怎么就不行,当初图纸就是这样设计的。”施工方很不满。面对施工方的抵触,王立君摸了摸冷却塔支架的柱子,说道:“这样吧,你们的人都在下边看着,我一个人到塔顶,你们看看这个架子晃不晃。”
话一出,人群中一阵骚动,有人劝道:“这哪行,你这么大岁数就别上了。”
“不上去怎么能知道这样的施工到底合不合格?”说完,王立君顺着扶梯爬到顶部。他双手抓住栏杆轻轻晃动,整个台架竟跟着一起晃动。看到此景,施工方不再辩驳了,迅速按照整改要求对台架进行了加固。施工方负责人对眼前这个较真儿的老师傅也是打心眼里佩服。
“安全检查工作如履薄冰,不能有任何的懈怠,生产安全顺行是我的目标和方向。”王立君这样说。
《中国冶金报》(2019年08月09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