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辉煊
今年初以来,首钢通钢辉轧公司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领工作实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找差距、抓落实,从“省、用、修、改”4个方面入手,在寻求降本增效工作突破中做实功、出实招、创实绩。
精打细算“省”字诀
降成本重在控消耗。既要保生产又要少支出。但俗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该公司在工作中善于抓细抓小,从减少物料备件消耗等细节处管起。
小型作业区加热炉测温热电偶由于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常有烧损或失灵现象发生。为降低损耗,技术人员发散思维,将热电偶探头安装在加热炉炉拱内,通过温度梯度差来测定炉膛内温,既达到了测温功能又减少了热电偶的消耗,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成本4000元。
钢丝绳是制作吊索具的易耗品。今年初以来,生产准备作业区在实践中发现,吊索具的损耗与钢坯码垛方式有直接关系。经过与上道工序沟通,对钢坯码垛方式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原有的10米长吊索具可缩短为9米,不仅钢丝绳用量减少,磨损也大幅降低。上半年,该公司共计节省钢丝绳1080米,共减少成本支出1.54万元。
物有所值“用”字诀
在辉轧人的眼中,即便是废旧物资也有它的利用价值。大到报废设备、小到钢钉螺母,只要应用得当,总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以往,报废的轧辊的处理方式是变卖。今年初以来,辉轧公司立项研究废轧辊再利用,探索出采用废轧辊加工溜钢槽自动辊片。经过实践,自行加工的自动辊片完全满足技术质量要求。上半年,已加工制作自动辊片16个,共节约备件费2944元。
余热水是轧钢生产的间接产品。进入2019年夏季以来,余热水市场滞销。为有效利用剩余产品,辉轧公司采用余热水替代电加热自来水为职工提供洗浴用水,既减少了浪费,又节约了电费和自来水费。从3月份实施余热水替代以来,该公司累计节电5.85万千瓦时,节省自来水0.9万吨,剔除余热水价值,共计节约成本7.44万元。
变废为宝“修”字诀
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依靠自力更生“修”出效益、“修”出效率,是辉轧公司持续挖潜的重要抓手。
修旧利废在降本增效攻坚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轧辊梅花头作为传动机构,在轧机连续作业中磨损的很快。辉轧公司对轧辊实施周期化管控,对于磨损明显的梅花头及时进行补焊,确保轧机传动效率。上半年,该公司共计补焊轧辊梅花头70个,有效延长了轧辊使用寿命,降低了轧辊消耗。
万向接手是轧机传动部分的重要部件。辉轧公司有关人员在设备盘点中,发现有少量淘汰产线的万向接手,但规格无法通用。为盘活闲置备件,他们将淘汰的接手与小型产线破损的接手进行切割焊接组装,使这些淘汰的接手重新“上岗”,发挥“余热”,上半年,共修复万向接手6个,节约成本3万元。
创新创效“改”字诀
降本增效之路没有捷径,能省则省、能用则用、能修则修、能改则改,辉轧公司将降本增效融入到生产中的每个环节之中。
轧机原有的夹送制动辊导入轧件易出现冒筋、劈头,导致堆钢故障发生。经过反复研究分析,技术人员将工艺导管改造成方形溜钢槽,提高了轧件通过性,有效解决了生产难题。技术改造实施一个月来,轧材损耗已减少12吨,小型材成材率环比增长了0.04%。
粗轧切头剪原需人工控制道岔导入轧件,操作单一、枯燥,加之环境高温影响,给操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经过技术改造,实现了道岔自动化控制,既增强了本质化安全系数,又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在生产稳顺的情况下,职工可兼管其它岗位操作,有效提高了劳动效率。
降本增效要善于创新突破,有时转变一种思维就能解决一个问题,改变一种方式就能收获一份成就。辉轧公司紧紧牵住创新这个降本增效的“牛鼻子”,坚持依靠技术改造使隐性效益变为显性效益,在持续发力中久久为功。
《中国冶金报》(2019年09月03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