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林,男,汉族,生于1966年12月,高级工程师,1988年参加工作,现任陕钢集团汉钢公司轧钢厂副厂长,2012年从略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调入陕钢集团汉钢公司轧钢厂,已从事钢铁行业设备技术管理工作30余年,先后荣获陕西省职工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陕西省职工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陕西省冶金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担任陕西省第二届“陕钢杯”裁判员、陕西省机械冶金建材产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教练、“陕钢杯”第五、六、七届副裁判长。
以梦为马,不忘初心,走出不一样的钢铁人生
1988年,22岁的李宏林大学毕业。作为一名矿业机械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在那个大学生稀少而又珍贵的年代,面对外界各类高薪诱惑,他毅然坚持选择了自己的初心,进入国营略阳钢铁厂(现略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了一名钢铁工人。
从1988年参加工作伊始,李宏林一直扎根一线,为了心中的钢铁梦,他把心交给了轧钢,从技术员、钳工、科员、副科长、厂长助理、主任工程师、到党委委员、副厂长,一路走来,李宏林像钉子一样在轧钢一扎就是32年。32年里,他始终承袭着老一辈改革者身上的那股子韧劲儿和拼劲,在他的管理“字典”里,“照章办事、务实求新、踏实勤奋”是他坚持的原则,他用行动诠释了钢铁人骨子里的坚毅、果敢;用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设备技术难题;用勤奋带领出了一批又一批设备维修队伍。
锐意进取,厚积薄发,不断推动技术改造水平上台阶
作为汉钢公司轧钢厂设备管理工作的“带头人”,他长期致力于全面提升和推进技术进步,以新技术应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轧钢厂投产初期,因对设备认识不足及整治措施的有效性较差,导致高线辊箱设备故障较多,造成备件消耗大,严重影响生产。作为设备管理第一责任人,李宏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对故障原因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观察控制水分,自主设计,对1号高线精轧机组回油进行改造,通过对回油的观察,第一时间发现进水问题,及时处理设备密封问题。同时在2018年底提出对过滤器进行扩容改造,项目实施后立竿见影,设备故障明显下降,滤芯消耗较之前降低40%-50%,设备故障由原来的每月3-5次降低至每年1-2次。
165改造项目作为汉钢公司降本增效的重点项目,在无设计院设计的情况下,他自主设计、选型,并组织、协调人员安装、调试,将高线、棒线设备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使得轧制钢坯断面尺寸由150mm提高至165mm,为产量的进一步释放奠定了基础,使轧钢产能一跃达到370万吨(设计300万吨);为降低人员劳动强度,降低设备故障率,李宏林还将对高线粗轧联轴器由原来的GSL联轴器改为万向节联轴器。通过项目改造,联轴器上线使用后,设备故障问题彻底解决,联轴器使用寿命达3年以上,且润滑工作量大大降低。
轧钢厂2号高线精轧机组为进口摩根设备,其稳定性高,故障率低等诸多优点,最高可实现112米/秒轧制速度。但是设备都会出现问题,摩根精轧机也不例外,2014年到2018年,轧钢厂2号高线摩根精轧机锥箱螺旋伞齿轮两次出现定位销变形、螺栓断裂事故,对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进口设备进行改造,解决螺旋齿轮定位问题,李宏林凭借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大胆创新,成功地将圆柱销结构改造为圆锥销,并在设备上得以应用,彻底解决了圆柱销间隙造成的不稳定性,自改造完成运行至今再未出现过任何问题,为设备稳定提供了保障。
引领探索,务实创新,全力以赴为生产创造良好条件
科学策划,竭力为生产组织创造良好的外围条件。通过强化设备点检维护保养、加强设备管理、用好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为手段,降低备品备件成本,以优产、稳产、高产为目标,竭力为生产系统创造良好的外围条件,使轧线产量稳步提升。
轧钢厂投产初期,频繁出现锥箱损坏问题,不但备件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人员劳动强度较大,直接制约轧钢高效生产,对此,他先后组织人员赴福建三明钢铁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江西方大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等先进企业对标交流学习,将1#高线精轧机组设备整体改造,通过改造,设备振动值由原来的7.0-10.0mm/s降低至目前的3-4mm/s,稳定性大幅度提升,高线轧制速度由原来的68米/秒提升至目前的75米/秒,产量提升10%。
针对棒线K1轧机振动大、设备故障高、产品外观不合格等问题,李宏林通过反向思维,借鉴高线GSL联轴器的稳定性,对棒线K1轧机联轴器进行改造,成功解决了轧机振动的问题,使设备稳定性大幅度提升,轧制速度有原来的12米/秒提升至16米/秒,使棒线产量提升近30%。
2012年8月高线投产后,随着产能的逐步提升,轧线设备故障逐渐显现,主要问题为轧线减速机高速轴调心滚子轴承频繁出现损坏问题,每次设备故障影响生产8至10小时,严重影响产能提升。针对此问题,李宏林积极组织进行技术改造,将两盘调心滚子轴承改造成圆锥轴承+短圆柱轴承,彻底解决了轴承损坏的问题,设备故障由原来的2-3个月一次降至目前的0故障。
扎根一线,心系人才培养,桃李满天下
作为汉钢公司国家级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姚军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际负责人,李宏林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先后组织人员参加行业、省市、集团技术比武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2016陕西省机械冶建材工会主办的第五届陕钢杯中钳工组朱茂同志获得钳工第三名的好成绩,2017陕西省机械冶建材工会主办的第六届陕钢杯中焊工组李芳宁同志获得焊工比武第三名的好成绩,2018年帮助棒线车间彭兵取得第九届“首钢杯”全国钢铁行业技术比武——钳工比武第13名的优异成绩,2019陕西省机械冶建材工会主办的第五届陕钢杯中钳工组朱茂、陈昌泽、张东、陈程等同志分别获得钳工第二、四、六、八名的好成绩;此外李宏林还结合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开展人员技能培训工作,开展教培及实操训练30多次,培养出钳工技师4人,钳工高级工30余人,中级工30余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业,平凡的岗位铸就人生的辉煌。李宏林是一个平凡的钢铁人,他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和担当谱写下属于自己的不凡篇章。多少次,当别人享受着家人团聚的欢乐时,他在生产现场忙碌着;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经进入甜美的梦乡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又有多少个节假日,他舍弃与家人团聚,义无反顾地付出着、奉献着。
这,就是李宏林,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更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但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用不忘初心锻造出了钢铁般的品质。(赵国徽 周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