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走进基层

向建设一流绿色智慧工厂阔步前进
——马钢炼铁总厂实现跨越式发展探秘

2023-07-18 07:47:00

  本报通讯员 程军
  今年6月份,马钢炼铁总厂高炉燃料比、冶炼强度、煤比等大部分技术经济指标不断优化。与此同时,厂区绿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现场环境赏心悦目,职工企业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有哪些可以借鉴和复制推广的举措、经验和方法?今天,笔者带您走进花园式滨江生态都市钢厂——马钢炼铁总厂一探究竟。
  “数”“智”赋能 打造“最强大脑”
  加入中国宝武大家庭后,该总厂围绕公司“十四五”规划布局,全速推进高炉和烧结机大修、新建烧结机和带式焙烧机、智慧制造、环保创A超低排放、厂区环境提升、物流筒仓等六大板块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大项目推动“绿色发展,智慧制造”大发展。
  经过近1年的精心准备和全力推进,2020年12月15日,马钢炼铁智控中心一期工程投运。2021年1月—2022年12月,随着马钢炼铁智控中心二期项目推进,该总厂实现了多产线集中操控,开创了铁前信息沟通面对面、工序融合零距离、操作控制智能化的良好局面。
  马钢炼铁智控中心的建设采用了中冶赛迪自主研发的“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在第二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中获得全国总冠军)。在马钢炼铁智控中心项目中,“水土云”采集数据数十万个,部署智能应用数百个,服务岗位数千个,连接设备数万台,再配合各类智能模型应用及手机App,以工序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随时随地共享,驱动I-DEEP(智控炼铁生产模式)智控炼铁新模式不断发展成熟,有力地带动了马钢钢铁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马钢炼铁智控中心的投运标志着该总厂“绿色发展·智慧制造”专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以智能(Intelligent)、远程(Distance)、全流程(Extent)、效率(Efficiency)、人才(Person)为核心的I-DEEP智控炼铁新模式逐步发挥作用,促使该总厂建成国内炼铁行业产能规模最大、覆盖产线最多、操控距离最远、工序流程最齐全的炼铁集中控制中心,将覆盖年产1600万吨炼钢生铁的马钢铁前原料、炼焦、烧结、球团到高炉的所有工序产线,实现物质、能源、信息和成本的“四流”(四个一流,即:物流,能源,信息和成本)集中管控。
  该总厂自2021年以来持续推进智能化模型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导入高炉炉况诊断、高炉炉内冶炼数字化、高炉炉墙安全诊断、烧结生产诊断、烧结加水智能控制等智能模型应用近300个,模型应用功能不断完善,现场适用性和指导性持续增强;“四个一律”(即:一是控制室一律集中离开现场;二是操作岗位一律用机器人;三是设备一律远程监控;四是服务一律上线)集中化指数从2021年初的79.49%提升至目前的98%,铁前的全流程集中管控实现质的飞跃。
  环保提升 成效可圈可点
  一大批绿色发展项目加速实施,成效可圈可点。2020年12月23日、12月26日、12月30日,1号烧结机脱硫脱硝工程、B号烧结机脱硫脱硝工程、A号烧结机脱硫脱硝工程相继竣工。这3个投用的烧结机脱硫脱硝重点工程项目采用中低温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工艺,是目前国际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硝的主流工艺技术。脱硝后,烟气NOx(氮氧化合物的总称)浓度控制在50毫克每标准立方米以下、二氧化硫排放浓度≤35毫克每标准立方米、粉尘排放浓度≤10毫克每标准立方米,环境改善成效显著。
  此外,该总厂新建带式焙烧机项目、小料场改造等一批绿色发展项目陆续投用。这些项目的投产,不仅很好地促进了铁前系统生产效率效益提升,还对促进超低排放、改善厂区生态环境和职工工作环境有重要作用。
  对标找差 实现全方位提升
  去年,针对生产、技术操作、管控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该总厂瞄准先进企业,确立目标,制订方案,构建指标体系,并将梳理出的268个指标层层分解至分厂和各作业区,落实到岗,责任到人,确定网络节点和改善措施。
  该总厂将对标找差工作渗透到每一个作业区、班组,在全厂范围内开展我为企业“对标找差创一流”献一计活动。其间,该总厂各作业区作业长、党员骨干带头参与,通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身边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从小处着眼想办法解决问题,针对难点和焦点“把脉问诊”、制订“良方”,集聚全厂智慧为总厂生产“排忧解难”。去年,该总厂共采纳了5872条职工献上的计策,计策实施完成率达95.36%。
  《中国冶金报》(2023年07月18日 06版六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