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国务院特殊津贴证书,表彰了他在“制造”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见证了他在机械制造方面的高超技术;10余项小改小革,凝结了他创新创造的一片匠心,他就是方大九钢炼钢厂机械技术员宋江涛。十多年来他初心如磐,在方大以匠心筑梦,积极发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螺丝钉精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工匠力量。
结缘机械 勤奋学习
1985年盛夏,宋江涛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从小就特别喜欢摆弄各种机械,家里的钟表、单车、农用机械都能拿来摆弄,还常常利用家里仅有的零部件对着课本上的说明制作一些像电磁铁、简易电动机、电动玩具车之类的小手工,乐此不疲。宋江涛说,印象最深的是制作简易电动机,再经历数次失败后,当通电线圈伴随着“嗡嗡”的声响飞速旋转起来的一刹那,成就感涌入内心,满足感更是无法形容。
因为热爱机械,宋江涛考上湖南工业大学后坚定地选择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这里,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机械设备、工程建筑,梦想也从儿时的玩具转移到现实设备应用中。2008年,23岁的宋江涛从大学毕业,将机械梦带到了方大九钢,也是在方大九钢这片沃土上,他尽情挥洒青春、追逐梦想,先后在原维修厂、炼钢厂从事生产设备维护管理及技术改造工作,把热爱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以勤为径 以苦作舟
没伞的孩子只能奋力奔跑,宋江涛深谙“勤能补拙”的道理,时刻学习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刻苦钻研,付出了比旁人加倍的努力,用实际行动展现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风采。
工作后,宋江涛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天车钳工,因为他肯思考、勤动手,同时兼任班组的备件员,负责管理班组在当时非常棘手的备件工作。经过两个月夜以继日地不懈努力,他梳理出班组所辖17部天车所有的备件清单,并且把备件现场库打理得井井有条,成功改变了之前脏、乱、差及账、卡、物不相符的状态,使班组现场库成为总库现管员心目中的“标杆”。作为一名天车钳工,必须掌握钢丝绳氧焊对接技术,这是他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但他看到方大九钢有各种机械设备、有训练基地,很是兴奋。他给自己定了每天至少焊接两个接头的目标,上班工作没时间练,他就利用下班时间不断练习。当时正值寒冬,练习结束后天色已晚,他拖着疲惫和饥饿的身躯,冒着凛冽的寒风骑着自行车回到宿舍。这样的日子,他坚持了一个月,也成为班组钢丝绳氧焊对接技术最好、对接速度最快的员工,为天车钢丝绳更换节约时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匠心耕耘 筑梦方大
2012年底,方大集团重组方大九钢。方大良好的平台、灵活的激励机制让宋江涛有了更多施展的机会,他在机械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也被发掘,成为一名机械技术员,终于干上了他从小就热爱的“机械”工作。为让宋江涛专心钻研技术,方大九钢炼钢厂还为他成立了“宋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
作为工作室带头人,宋江涛持续弘扬雷锋精神,将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带到工作中,带领成员积极开展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议。2019年,他参与钢包系统温降的研究及应用,通过对钢包周转过程全程加盖,降低了出钢温度,创效600余万元;2020年,主持实施炼钢厂板坯翻包夹具改造项目,实现一台翻包机可倾翻两种类型中间包的作用,一次性创效超50万元;2021年,参与精炼炉加废钢的攻关,改造后板坯钢包内废钢加入量达到15~20kg/吨,每月创效50余万元;2022年,主导的120吨转炉挡渣板改造项目,成功解决了转炉挡渣板易变形、易脱落及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改造后使其寿命由半年延长至5年以上,年创效达到200余万元,还被企业评为2022年度小改小革特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宋江涛在工作上不断努力、刻苦钻研,积极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科学成果,获得《一种全弧方坯连铸机引锭杆的吊装夹具》《一种钢轨吊装夹具》《一种七机七流中间包倾翻机用的翻包通用夹具》《一种电缆卷筒导向装置》等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以科技创新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钢铁行业青安杯先进个人、全国民营钢铁工匠、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江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都是对宋江涛工作的肯定。
在方大九钢奋斗的17年里,宋江涛始终不忘初心,凭借着对机械的执着与热爱,在方大良好的平台上,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的天车钳工逐步成长为机械专家,他表示将进一步传承雷锋精神,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创造,充分展现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