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建 通讯员 张梦菲
“一二三!拉!”9月5日9时30分,山钢股份型钢厂大型生产线粗轧机区域设备检修现场,运维车间电气维修班6名职工的号子声格外响亮。他们正围绕1根“拳头粗”的电缆,展开一场与时间、空间和重量的激烈较量——更换粗轧机前翻钢钩拖链电缆。
检修现场,职工们个个摩拳擦掌,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眼前这电缆,直径堪比成人的拳头,单根长度超过30米,光单根自重就给敷设工作来了个“下马威”。更麻烦的是,作业区域空间逼仄,电缆得从接线箱延伸至电机,中途还得跨过1米多高的围墙,路径弯弯绕绕,几乎没多余的施展空间,每一步拖拽都得拿捏好力度和方向。
“大家注意脚下,左侧再用力稳住!”维修班班长王世华一马当先,他双手死死攥着电缆,豆大的汗珠刚冒出来便顺着脸颊往下滚,他顾不上擦,眼睛紧紧盯着电缆走向。他常挂在嘴边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更何况是电缆”。这句话给他身边同事鼓足了劲。6名班组职工分布在不同位置,有的半蹲在地上使劲儿,有的在围墙边接力托举,还有的趴在设备旁调整电缆角度,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变换拖拽方式。电缆又粗又硬,1个人根本拉不动,他们只能喊着号子,保持动作一致,手臂用力弄得青筋都鼓起来了,手套也被磨得锃亮。
时间一点点过去,电缆在众人合力下慢慢挪动。可到了要越过围墙的时候,难题又升级了:电缆重,人得分在围墙两边,还得小心别让围墙边缘磨坏了绝缘层。“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拖链入口了!”这一声呼喊,像给大家注入了新的力量,原本有些颤抖的手臂又重新绷直。汗水滴落在地上,很快洇出一小片水渍,他们也只是抽空抬起胳膊,用衣袖随便擦一把,目光始终紧紧“锁”住电缆,双手一刻不敢放松。
当日15时许,历经5个多小时的持续奋战,电缆终于顺利拖进翻钢钩指定位置。众人来不及喘口气,立刻投入到钢管焊接固定工作中。手持焊枪的职工小心翼翼调整焊接角度,确保钢管牢牢贴合设备,给电缆稳稳的保护;其他职工则仔细检查电缆绝缘层有没有破损,用抹布擦去表面的灰尘油污。最后,大家分工协作,用绝缘胶带对拖链上的电缆细致包扎,从接口处开始,裹得严严实实,保障设备后续安全运行,为大型线设备稳定运行筑牢了电气保障。
当最后一圈胶带缠好时,这场电缆敷设“攻坚战”圆满落幕。看着彼此满是油污的双手和湿透的工装,职工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中国冶金报》(2025年09月17日 08版八版)